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生成和提升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认识落实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要求。
(一)落实课程标准在课堂的基本要求落实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有四个方面要素:一是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课堂教学以生成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知识和技能将成为核心素养生成的载体。课堂教学要更为关注学生在深度理解结构化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学科核心概念;更为关注在通过迁移应用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任务中,学生对情境中的核心问题深入思考和持续追问,通过独立思考和积极反思才能生成和积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反思,体现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三是以结构化内容为核心的课堂。零散的、碎片的学科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生成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应该获得的是结构化的知识。学科知识不是学科各个知识点的简单排列和堆积,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注重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之间的联系。只有学科知识的结构化,才能促进学生从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单元、大任务设计课堂教学,深入思考结构化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学科核心概念,生成学科核心素养。四是以联系融合为重要内容的课堂。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联系相关学科的内容和素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元素,帮助学生融合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材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资源采用大单元、大任务、大概念教学方式,重新组织、编排教材内容,可以让结构化知识的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有可能对教材的内容和体例进行重新编排整合,让知识内容更突显结构化。在深入理解教材意图、用好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科联系和"五育"融合,既要确保学科联系的真实存在,也要挖掘单元内容中真实的"五育"元素。
(三)项目化是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思考更为科学有效的大单元、大任务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对结构化知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建构核心概念,进而从浅层学习上位到深度学习,探究式的项目化、任务型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所谓浅层学习,简单来说就是记忆、复述、理解、解题等学习,这种学习并不能做到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而所谓深度学习,对于学生主体来讲,是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对于学习内容来讲,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目前,大部分教师最为习惯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考,通过一节节的课时中的知识点的积累,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通过结构化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解答各类题型,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概念,通过学科概念的迁移应用生成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设计课堂,通过设计一个较大的任务,用真实的问题情境表现这个较大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体现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一定的挑战性。这个较大的任务中包含着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直指核心概念以及问题解决或解释的过程,这既是自我建构核心概念的过程,也是生成和提升核心素养的过程。学科的核心概念就是学科的大概念,大概念并不是由包含知识的多少而定,只要能分解出小概念的概念就可以称之为大概念〔4〕。如果通过一个核心任务或核心问题希望建构的核心概念比较大,可以将任务分解为几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有核心任务和核心问题。每个小任务可以由一节课完成,也可以由几个课时来完成,每个课时都有完成小任务的功能或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收集、整理知识或信息,可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事实性知识或知识点,也可能是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还可能是组织学生展示或者教师指导、讲解、评价。
(四)前置性作业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投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课堂,更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反思,从而生成和积淀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进行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深入思考的深度学习,可以运用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同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希望在课堂中寻找或验证自己的答案。在这种学习状态中,在教师的讲授、引导、帮助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就成为了可能。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预习或学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情境性。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时候要给予一个真实的情境任务。情境任务要有核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体量和难度。没有核心问题不能指向学生建构的核心概念,体量太小无法融入希望学生思考的知识和技能,难度太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学生也无法很好地生成开放性的答案和解决的策略。二是结构性。在情境、任务、主题当中包含着教师希望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结构化知识内容,包含着希望学生建构的核心概念,同时也包含着知识内容背后的学科核心素养。三是趣味性。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努力提高作业的吸引力。所设计的真实情境、主题或任务如果太枯燥乏味,学生难免有所厌烦。如果所设的情境与学生真实生活或兴趣有所关联,就会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四是综合性。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主题、任务包含着学科联系或"五育"融合的内容,只有情境本身的综合性才能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五是操作性。前置性作业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的项目性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和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思考、疑问、希望验证的答案进入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就会对结构化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建构,学科核心素养就会生成和提升。六是展示性。有些前置性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希望学生们能有自己的思考,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答案形成过程和最终的答案,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共享中进一步对知识进行自我结构化,从而建构核心概念和生成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