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和地方政府角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重点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的目标是抑制资产泡沫、保证人民币汇率、降低金融行业负债杠杆、维持金融秩序,减少投机行为。本文认为以上目标可以通过建设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完成。1、构建"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会形成互补,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在经济环境出现问题时,通过如逆周期资本缓冲等手段改善环境,减少货币政策的客观限制因素。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更广泛性的调控,限制经济泡沫的产生,减少宏观审慎监管的压力。通过在货币政策中加入"稳定金融市场"的目标;两部分建立交流平台,相关人员进行职能互补;由国务院金融发展委员会进行措施调和等手段,建设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双稳定。2、构建宏观审慎监管逆周期性监管策略。逆周期风险指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体系中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都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较乐观的估计,从而会进行大量的投资,大量资金的涌入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而在经济衰退时期,逆周期性投资者和消费者开始悲观地预期市场的发展,要求收回投资的资金,导致流动性危机。监管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1)建立准确及时的风险预警体系。由于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会有一段比较长的积累期,可以设立警戒线,在经济繁荣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加以监控。比如,针对房价收入比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收入比预先设定的临界值,就对市场发出警告,必要时甚至可以强行限制市场。而在经济进入萧条期时,可以设立一些风险传导路径上的指标,作为核心观察对象,当相关指标出现异常,官方直接介入强制实行抑制措施。(2)对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因为经济周期的波动是不可改变的,故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可完全消除,故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之下的抗压能力就直接决定了危机发生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伤害高低。压力测试的应用大概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配合风险预警体系,即在相关经济指标触及警戒线时,利用压力测试对当下经济状态背景中各金融机构进行抗压能力评估,对于抗压能力弱的金融机构采取限制进入市场、资金保护等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针对化的处理;二是对于金融机构的不定时抽查,以用于日常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一旦发现该金融机构的抗压能力不足,立即对相关机构进行调整。(3)借鉴"巴塞尔协议三"的资本充足率策略。借鉴美国在"巴塞尔协议三"中对于金融机构的逆经济周期监管政策,即在原定的对于金融机构资本储备要求基础上,增加新的资本要求款项,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4.5%,一级资本充足率≥6%,总资本充足率≥8%,逆周期资本缓冲最低要求为0~2.5%,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1%~3%等。通过要求重要性高的银行更多的资本储备以及要求各个银行增设逆周期资本缓冲,提高整个银行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调整风险结构的方式来更进一步解决风险防控成本问题。如当预警体系现实风险降低、压力测试通过的基础上,降低风险资金的权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银行的盈利能力。3、宏观审慎监管的流动性风险监管策略。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其非常大的传播性,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流动性风险既可以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起点,如因为民众取款需求过大而资金流周转不过来的银行,同时也是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效率的重要一环。如有业务往来的关联方,当双方流动性较强时,就不容易因为资金的冲击造成违约风险,进而陷入资产无法变现且没有营收的窘境。更进一步,实体经济更加依赖于金融机构,因此当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的时候,实体经济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具体防范措施如下:(1)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从风险性质方面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一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从短期的角度入手,反映银行对于短期流动性缺口的抗压能力,监管要求不低于100%;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从中长期角度入手,通过检测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来反映其对于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的监控,提高中长期抗风险能力,监管要求不低于100%;三是流动性匹配率,通过该指标查看商业银行的期限匹配程度,减少期限错配,监管要求不低于100%。(2)金融机构公布流动性评估报告。金融机构需要建立自评的机制,强化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自律式管控,定期公布针对流动性风险的情况报告。一方面定期的报告有助于督促金融机构对自身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监控,因为要定期报告,大大增加了自我审核的频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风险评级机构还是商业化模式,金融机构为了盈利,会对被评测的金融机构进行较好的评价,隐瞒一部分风险隐患。定期公布流动性风险报告有助于外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预防流动性危机的出现。
(二)从金融界的企业角度。金融界的企业其对于宏观的金融状况是直接的,也受到宏观金融状况的直接影响。故金融界企业应严格遵循相关的监管条例,开设更安全的金融创新业务。同时,建立内部的风险监控和决策机制,优化投资结构,储备风险抵抗资金,少进行投机性的交易行为,尽量降低自身内部的风险隐患。
(三)从实业界的企业角度。实业界的企业是实体经济中的一部分,与实体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播性广,因此会大幅度影响到实体经济。实业界企业要在实体经济领域实现创新,依托新科技以及更精细化的服务实现实体经济领域的产业转型或产业升级。在融资领域应准确分析企业的杠杆比率和ROE等收益率指标的关系,不要盲目提高杠杆。在企业内部建立积极的风险评测团队,时刻调整自身资产配比权重,达到风险规避的效果。
(四)从个人和家庭角度。个人和家庭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抗风险能力最薄弱、信息差最大的一环,应充分了解市场以及各个投资工具作用的机理,并在选择证券项目时选择有更多信息披露的项目进行投资,削减由于信息差带来的风险。同时,对自己的资产组合进行积极管理,了解经济形势的变化,减少"羊群效应",即不要跟风与盲从大众的投资方向,要具有自我判断宏观经济环境和调整投资项目的能力。总之,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化和自由化,以及各经济单位的加杠杆行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国内以实体经济领域的价格泡沫、虚拟经济领域的资产价格波动、不良贷款业务增多等形式进行呈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以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大盘为基础,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为核心,同时各级经济单位积极配合,实现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面防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朝阳,王文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与防范: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J].金融评论,2018(05).
[2]付可颖.新时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形式、成因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5).
[3]杨海珍,程相娟,李妍,等.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成因及其演化机理分析———基于文献挖掘法[J].管理评论,2020(02).
[4]刘梅.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思路与政策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
[5]马麟.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6]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