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发审计案例。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学生通过参与审计项目的执行,理解和掌握审计方法和审计具体程序的内涵。基于项目导向教学法的特点,选择审计案例和建立审计项目库至关重要,开发审计项目时尤其需要关注这两方面内容:其一,专任教师需要明确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完整案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审计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专任教师应加强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获取贴近实际工作的审计项目,形成项目案例库。其二,项目导向教学法的核心仍是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任务的落实,应用在教学课堂上的审计项目应突出课程重难点,实现专业课程核心知识的任务化。
2.形成审计小组。项目导向教学法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并明确各自在项目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角色。教师在安排审计项目小组前应提前下发审计项目相关材料,并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使学生能够对项目本身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审计小组可以通过学生自由成组的形式,基于对授课班级学生的了解,教师应对小组安排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安排审计小组需关注以下两点问题:一是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角色应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整个项目实施期内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不同的审计工作内容,充分了解审计业务循环的内涵。
3.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开展具体审计程序的依据,目前审计项目执行遵循的是风险导向审计,因此制定一套合理的审计计划需要学生具有整体把握审计方向的能力。项目导向教学法下,审计课堂以学生为核心,制定审计计划这一步骤关系到项目执行能否继续,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提出疑问时及时予以解答,帮助审计小组顺利完成审计计划的制定。学生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如何根据案例企业的内外部风险环境确定高风险领域,以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发生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等,并合理安排人员、时间以及费用。
4.开展审计程序。不同业务循环的审计程序是审计实务课程的核心内容,理解和掌握业务循环审计程序是本课程的重难点。项目导向教学法下,学生通过参与审计程序的执行可以完成对专业知识和审计操作技能的学习。教师需要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在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实践,以达到理解、掌握并运用审计专业知识的目的。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了解不同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掌握在不同审计目标下如何选择审计测试类型,并确定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个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审计课程教学方法,"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项目完成后的成果体现,编制一套符合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工作底稿,既能运用审计实务课程专业知识,又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体现。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审计项目最终的工作底稿,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一步熟悉审计专业知识、技能,通过与优秀成果的对比,反思自己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和反思实质上也是对已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能够加深对前期学习内容的理解,符合记忆曲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