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只有强化"三全育人",把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教育课程化、课程教育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提升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一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学校要成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审定素质教育工作计划,协调部署全校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负责指导落实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务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处负责落实素质教育的诊断与改进。各二级学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各班主任是责任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将素质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全面疏通素质教育工作量核算、工作成果认定、工作队伍建设等政策堵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二是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实施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素质教育纳入必修课教学,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进行一体化统筹设计,各专业建立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搭建"共性+特性"的专业基础共享平台以及素质教育课程平台,统筹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素质教育课课程体系。设计并实施学分置换与抵换制度,释放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实现素质教育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
三是建立素质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适应"互联网+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克服素质教育活动管理、成效评价、学分转化等难点问题,学校要建设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网上申报项目、在线查询信息,打造实用、快捷、全面的网上事务流程。教师通过实时大数据采集,对学生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过程记录,精准把握学生素质状况,实现素质教育管理一键化运行、素质教育成绩可视化解读、素质学分反馈前瞻化预警和素质教育成效常态化评价。
四是建立四方联动协同机制。学校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方联动的素质教育实施共同体。与行业企业实施双主体育人,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管理,共同开展考核评价;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组建家长联系群,遴选学生家长参与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和成效评价;通过"校内自建,校际共建,业内联建,社会飨建"等四种途径,建立校风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实践育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