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教育、省级开放大学和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文化素养差异比较大,基层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更显薄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方面都有所欠缺,言传身教间对学生思想熏陶感染的力量不足。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有尝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但限于文化素养薄弱,未能做到行云流水式的融入,切入方式也比较突兀,无法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教学推进有难度。更有甚者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学生和教师思想认识问题、教师素养问题大而空泛,看似无关紧要,实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首要阻碍因素,而且是短时期不容易扭转的阻碍因素。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课程设置、平台开发、手段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对比较具体,开放教育系统资源优势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所以,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把它植入到学生的精神价值中去。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内外兼修,注重道德、人格培养。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慈悲为怀,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当代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良好人格养成依然有着重要影响。第一,有利于重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放教育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面对社会复杂多元文化和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十分容易迷失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量,对刚步入社会的开放教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重塑作用。例如:儒家"仁义礼智信"文化,提倡以仁心服务社会,以礼待人,存大义讲诚信,明辨是非,追求君子人格,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端正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完善人格品质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思想。传统孝道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亲情、家庭、社会关系;传统仁厚、包容、谦让文化,培养学生文雅气质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传统自强与不争理念,教育学生向内奋发图强,向外谦和礼让;传统内省精神,启示学生提高自我反思与成长的能力。这些传统文化思想,适时加强渗透,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为人做事,塑造良好品格。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课程思政在操作层面上和专业课结合不恰当,容易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生搬硬套,与专业课"两张皮",流于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二者适宜的结合点。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任何一门课程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浓缩,课程思政教学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正契合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的需要,便于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自然衔接,也有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与践行。第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可使课程思政教学更深入成人内心。成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对思政教育会带有审视、挑剔的眼光,简单说教难以引起思想共鸣。学生正处于成家立业的艰难爬坡人生阶段,工作、生活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而又非常贴近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在家如何上孝父母、下教子女,孔子强调孝"色难""无违",教子"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职场如何与人相处,奉行"忠恕之道";如何面对社会是非善恶,强调"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可使思政教育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温暖,教学方显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开放教育在系统建设、平台合作、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大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要摆正观念、加强教师修养,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