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称那些喜欢读书的人叫"书虫",称那些只读书而不知道利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为"书呆子",称照搬书本知识而不知道根据实际变化而改变方法的人为"榆木疙瘩"。 傅显属于哪一类人?12分钟。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一日,雅步③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④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⑤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⑥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⑦,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⑧。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⑨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⑩,至昏聩僻谬○11,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注释』①迂缓:迟缓,慢吞吞。②偃蹇:高耸,引申为傲慢。③雅步:闲雅从容地步伐,俗称踱方步。④或:有人⑤比:等到。⑥适:刚才。⑦针黹(zhǐ):针线活。⑧虑:危险。⑨可:值得。⑩食而不化: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11昏聩僻谬:糊涂乖僻。
部编版2019届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附参考答案(第一滴甘露)
1. 结构上,开篇点题,紧扣"中秋",为后文张本;内容上,并未写"一轮皎洁的圆月",而写"青云"和"月晕",为后文的思念情怀奠定情感基础。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译文:
奴仆傅显,喜欢读书,颇懂文义。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傲慢 的老学士。一天,傅显迈着优雅的步伐行走在市场上,碰到人就问:"看见魏三哥没有?"有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就又迈着优雅的步子向前走。 等到相见,他喘息了半天。(魏三)问他有什么事,他说:"刚才在苦水井前,看到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为男女有别,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魏三大惊,跑到井边,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
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一件好事。但是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来实用的。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反而到了糊涂乖僻的地步,贻害无穷,又为什么看重这种学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