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课程论的繁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设计模式。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主观法和经验法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用的模式,即"设置什么学科,组织什么活动,选择什么教材,怎样组织安排等,都由某个人或集团的意志来决定";"设置什么学科、活动,选择什么教材,怎样组织等等,根据对已有的课程、教材使用的经验教训,得出某种结论、认识和原则来决定怎样改进。"我国新课程的推行中曾经采用实验法,对一些课程的设计也曾经采用客观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将逐步建立,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弹性也会增加,所有这些都会对课程设计提出新的要求。除了国家依旧会在课程设计中担任主要角色外,地方、学校和教师都会承担比以往更重要的课程设计的任务。
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美国教育理论家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最为著名。泰勒的代表作之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中译本在199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内容可以简化为以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模式的要点如下。
课程目标的三个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课程目标的筛选原则:学校信奉的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即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习心理学所揭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
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说明这种行为能运用的生活领域。
选择教育经验的原则:必须使学生具备有机会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教育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同样的教育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教育经验必须具备的特点: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
课程编制的步骤: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看法;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看法;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看法;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课程评价的程序:建立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