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迎来笔试部分的正式考试,各位考生们目前是否已经从春节假期回归到正常的备考生活中了呢?小编在本文中为大家带来了一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心理学部分常考概念,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3)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5)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3)保持:是实际过的食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4)遗忘:对实际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是错误的回忆。
(5)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维。
(2)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多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以新意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
(1)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15、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6、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
(2)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17、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
18、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19、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1)认知策略: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①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4)自我中心效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