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门,常人看来应该是一个缺乏热情,激情,甚至挑战的枯燥无味的部门。但我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虚心与人交流的作风,不自觉的分享经验和成果,让我感觉自己在技术部是热情高涨的,乐于共享的,我相信我给我们部门的这种感受,甚至扩散到其他部门都有这样的感觉。我部门对于未来有个很前瞻的目标,我们相信我们所作的事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上的稳定与突破,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利益,我们也相信个人价值也能得到实现。有了这样的一个信念,那么工作起来自然和以前有所不同。有些想法有所改变,有些有所加强,下面我将几个重要的问题阐述一下。
我们将部门明确定义为客户关怀部门,为公司提供客户关怀服务。将我部门定义为家,将自己定义为专家,为客户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让客户有家的感觉。可能现在我们实际的情况离这个定位还有些差距,但是这正是我们努力去做的目标。以前我们将部门定义为技术服务部门,当然这肯定是我们在公司中扮演的一个角色。但是这个定义低了一些,高度不够。这样的定义就把我们固化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其他部门或者客户有了麻烦的时候才来找我们,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才来找我们。我在xx年是这么为我部门定义和安慰的:“技术部门的评价是一年没有听到批评他们的声音,因为这说明他们已经解决了客户的全部问题”。这样的想法一形成,很容易让我自己觉的,跟搞售后服务的一样。对自身的定位也一样,以前自己对自身的定位是个工程师,这有时候限制了想法。只会去做自己份内的事,只做客户要求我们做的。并且时常觉得自己的能力、精力有限,即使自己有远大的理想,很好的想法,也会因为可能要付出的工作,应付未知的困难,而将想法藏起来。现在把部门定位和个人定位改变后,我部门的责任更大了,可以参与到的部门战略中来,公司的竞争中来,自己的平台也变大了。肯定的是,通过努力,实现的价值比以前大多了,有些甚至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
我们知道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要了解客户到底需需要什么。这使得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和购买力,分析竞争对手的特点,分析目前市场的走向和趋势,客户的认知程度和定位趋势,市场风险的规避,市场的风向标,对很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改进,加强专有队伍的建设。简单的说来有以下几个点
⑴功能是否满足客户的需要。功能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看是否是客户需要的。这个具体来说在客户对我们的日常反馈、留言、沟通交流中得来。
⑵响应速度是否很慢,这个从用户的反馈和我们自己的感知中可以得来。
⑶方便的提示。在一些地方给予用户提示,使之不至于产生疑惑,当用户有问题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⑷可控的操作。比如准确客户信息,检索,的零风险售后方案等。
⑸更加高效的业务处理能力。这个主要通过对客户日常工作的反复研究,以及参考其他应用程序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在产品质量方面,我们加强了控制。尽量在前期多做努力,而避免以后的不必要上门或维护负担,减轻技术部门的压力。这个也是我部门在想法转变之后的结果。首先,我们承认了我们的工作程序是个不断完善的产品,随时都会进行改进、修订。放弃一劳永逸的想法,实际上it的潜规则也证明了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还是得靠自身技术的累计及沉淀。具体来说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⑴在新机开箱之初,就建立了一机一系统的体系。欢迎销售部门提供系统和程序的bug,了解我们装机的整个过程,并给我们提供建议。
⑵加强对异常处理的能力。程序或硬件总会遇到意外的出错,我们开始正视这个问题,通过加强对异常的识别和处理,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
⑶计划成立专门的测试小组。这里包括用户的功能测试、系统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另外还有破坏性测试等。我也会开始慢慢记录我们的系统历史出错的原因,并将此作为售前可控范围之内的重要依据。
很多事情是这样,如果你刚开始就有“这事根本不可能办到”的意识。那么基本上这个问题最终都很难解决。如果你一开始就想“这事我一定要办到,但是现在有很多困难”,始终把精力放在要解决的问题上,很多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最终也都能够顺利解决。举个我同学的例子:我同学是老师,教高中英语,她班上的一个学生,本来是一个认真听课的孩子,她的同事(教数学)告诉她,这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她问为什么,她同事说他老把他的长腿往前伸,这样总是影响前面的同学听课,所以我同学她后来上课特别注意了那个同学。不出所料的是,我同学整个学期都认为他是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但是期末考试让我同学震惊,那位男同学英语竟然考到年级前十,整体各科目成绩也很优秀。人们总有思维惯性:当别人把他所要你看到的强加于你时,跟随别人的行为成了自我强制性行为(内森.罗斯柴尔德)。所以我要求我部门人员把目标从不可能完成上移开。放到一个个问题上,而不是纠缠于到底能不能解决。这样把问题细化到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上,就发现了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