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社区劳动就业服务平台。成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积极开展就业服务,长年设立培训班,定期向社区发布各类用工信息。同时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目前,共为3万多人提供了就业服务,为5000余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占30%。
二、构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平台。按照以居民为聚居区为主,避开繁华街区;以远离医疗机构的居民区为主,避开国立医疗机构;以全科医疗服务为主,避免单位专科性质的“三为主”原则,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枢纽,配备了医生、护士,为社区居民提供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坚持深入居民家庭进行健康调查,为城区60岁以上老年建立了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保健就医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构建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平台。在各社区建设了婚育新风大院,院内有图书室、活动室、康检室,配备了档案柜、药具柜、电教设备等设施。公开招聘了计生专干,分派到各社区。并按楼院、街区逐户建立了计生管理台帐,实行计生例会制度和楼院长报告制度,着重对流动人口和下岗职工的计生服务,每月进行清查登记。目前,全市接受群众咨询23000多人次,组织育龄妇女康检4万多人次,妇科病普查2万多人次,深受广大妇女欢迎。
四、构建社区治安防范服务平台。按照“一区一警两员一队”的标准,建立了社区治安队伍,社区民警的工作时间,每周不少于三个工作日,并公布了社区民警联系方式,便于居民报警求助。认真做好民调工作,每月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咨询,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目前,社区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5%以上,真正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于萌芽阶段。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出入档案,对流动人口实行“来登记、走注销”制度。
五、构建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平台。各县市区分别制定了社区文化宣传方案,并制定了宣传月活动,实行社区群众唱主角,辖区单位齐上阵。各个社区纷纷发动辖区各单位和群众,其中川汇区通过自建或联合等形式,组成秧歌、唢呐、腰鼓、武术等近60支文艺演出队,以定点展演和巡回表演的方式活跃在各社区大街小巷。社区文艺队的演出,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深受群众欢迎,曾被河南卫视专题报道。
六、构建社区环境卫生服务平台。制定了社区居民环境公约,实行垃圾袋装化,收集率达到95%以上,日清率达l00%。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绿化、净化、美化的义务劳动,社区居民参与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六无”,即辖区内无乱贴乱画;无乱搭乱建,无乱停乱放;无乱扔垃圾;无裸露土地;无占道经营,社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七、构建社区青少年服务平台。按照文明市民教育的要求,组织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在各社区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充分利用校外活动站等传统形式,对青少年开展了思想道德、革命传统、法律、科技、艺术、社会实践等教育。举办了“争做社区小主人”、“争做社区安全小卫士”、“争做社区小孝星”等主题活动,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招募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在各社区组建20至30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和兴趣,分成医疗、文化、法律和心理咨询等志愿者小分队,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楼道服务、健康咨询、环境保护等活动,积极倡导自助、互助和志愿服务等公益性服务,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志愿者队伍21支422人。其中川汇区万鑫苑等社区开展了“金拐杖”、“金百合”、“金阳光’’工程,为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每天提供2至4小时的上门无偿服务,同时,还举办了“邻居节”活动,营造了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社区人文环境。
几年来全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出发,服务社区居民;必须坚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共驻共建的氛围;必须坚持抓好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逐步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通过实践,我们也深深地感到,社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措施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的工作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与其它省辖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今后,我们将借鉴先进市地的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积极推进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