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老师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很多同学要么找不到值得一写的事,要么写出来太一般化,不敢越“真实”的雷池半步,其实,大家误解了“真实”的含义。“真实”指生活中存在的事实、存在的道理,而大家接触面不广,知识有限,所掌握的“真实”不多,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
什么叫虚构呢?比如说,一个同学哭丧着脸回家告诉爸爸自己作文得了0分,并愤愤不平地说:“人家作文写救人、扶盲人过马路、捡钱包都得了高分,我也写捡钱,老师却判了我0分。”他爸爸边安慰儿子边接过试卷,仔细一瞧,眼睛都直了,结结巴巴地说:“天哪!你说你捡了一亿元。”这个同学的做法不是虚构,而是胡编滥造。不错,虚构是凭想象造出来的,但必须有一定的原型。你可以把幼小的东西虚构成已经壮大的东西,把处于萌芽阶段的事写成全面成长的事。比如一个同学写自己的老师时虚构了这样一个场景——老师晕倒在讲台边,而事实是老师由于身体虚弱,晕倒在家中,为使老师的形象更感人,将这件事发生的地点改在讲台边,这种虚构是可以的,因为老师确实是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而使自己身体虚弱的。
我们置身于某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特定的环境中都会产生联想。联想大致有三种:其一:相关联想。比如,登上长城,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依靠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联想到清代政府的腐败无能。其二:相似联想。比如,由含苞欲放的鲜花想到美丽天真的少年儿童,鲜花需要呵护,少年儿童也是如此;看到大海上的灯塔联想到老师,灯塔为人指引方向,教师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其三:相反联想。比如由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想到当代中国的崛起;由万物凋零的冬天联想到春光烂漫的春天。我们把对表达写作目的有用的联想写下来会给作文增色。
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面对同一事物,由于时间、地点、心情不同,感受会不一样,面对不同的事物,人也许会产生相同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阿妈妮是一种近乎母亲的依恋,对大嫂是一种同辈人的关心,对小金花是一种难言的爱怜。同是分别,因对象不同,感受也不同。再比如,面对《可爱的草塘》,我不了解时觉得闷,深入草塘后,知道了草塘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便从心底爱上了这片土地。
“感动”是一种高贵的情感,我们会为不同的人与事所感动。看到英雄斗歹徒的报道我们感动,看到《荔枝》中母亲剥荔枝的动作我们感动,看到《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子二人由于坚定的信念而重新团聚我们感动。面对的事物不同,但我们的感受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