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门槛很低的新领域,最终都势必挤破了头,绝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会存留下来,而且代价非常高昂,比如团购网站,刚刚兴起时,其实成本挺低的,吆五喝六地就可以启动起来,但是也正因为门槛低,所以千军万马都要分一杯羹,于是没多久就演变为千团大战,最终成了烧钱大战,门槛一下子在资本方面提升了起来,结果,尸横遍野,到现在只剩下极少数的几个比如糯米、新美大等还在继续烧钱。
所以,门槛是衡量自己是否值得进入的一个判断依据。门槛太高,自己费事巴力也不得其门而入,那么,还是先不要碰吧;门槛太低,自己又没有特别优势的话,那还是也不要进去。凡事都是相对的,比如糯米,现在之所以能够跟新美大掰手腕,虽超不过,但也没跟不上趟,最主要还是因为背后有百度这个大金主,一般人也确实玩不起。
怕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转型没多久,看到更好的新机会,又要去抓一把。
这种情况,要生存的小企业和要扩张的大企业,其中比比皆是:前者是大熊掰棒子,因为资源有限,于是只能掰一个丢一个;后者是摊大饼,因为资源丰富,于是把公司搞成了杂货铺,啥都有,啥都不精,还连累了自己的主业,主业做不好,做不精,占领不了市场,获得不了利润,反哺不了那些玲琅满目的杂七杂八,于是,最终一事无成。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强调,转型要找好时机。但转型也不仅仅是外在的那般风云变化,内在的转型,才是转型是否成功的真正保证。
一方面,让牛拉牛车,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让牛拉汽车;另一方面,汽车司机开汽车,没有问题,问题是你让他去驾牛车。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可取,这中间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关键在于适用性。
从一家手机代工厂转型到做自有品牌的手机,HTC是需要储备一批具有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的,可是没有,最终外壳代替不了内核,迅速地败下阵来,好在后来懂得了这一点,在痛苦中逐步积累,逐步改变,所以,在今天的高端手机市场上,HTC还是有自己一席之地的,尽管不复曾经那般风光。做自有品牌和做代工,对技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也就揽不了这瓷器活。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转型不成功,恰恰是因为人才结构没有更新,人才作为一个公司的真正内核,其价值就如同手机的驱动系统,你让功能手机的塞班系统去驱动智能手机,那就会创造一个永恒的笑柄,如同马车夫驾着马车,后边拉一辆奔驰跑车,在长安街上招摇过市,如果不是专门做行为艺术的,就是脑子一定没有进化到位。
说到底,人才结构的更新,其实就是大脑智慧的更新。一个公司,不断转型,可为什么老板稳如泰山,而员工却如流水一般常常更换呢?因为老板善于换脑子,而员工却不擅长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