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在联社的正确领导下,针对本人自身担任信用社主任,主要做好信贷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个性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一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职责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到达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信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和掌握多种知识,不仅仅要精通信贷业务,熟识贷款操作规程,还需要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等,现有的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利用多种方式,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考试,防范信贷管理人员的潜力差带来的风险。三要敦促信贷人员务必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个性是一些与信贷资产质量密切相关的基本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破产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掌握并运用法律武器,这是时代对信贷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是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出有奖有罚、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
根据信用社的实际状况,在征得联社同意的前提下,对信用社信贷人员适时推出了三包一挂的管理机制,从利息收入中拿出适当比例作为信贷人员的收入提成,这样一来明显加大了对放贷、收贷、收息有功人员的奖励和表彰力度,拉大信贷人员的收入差距,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用心性。同时,明确职责贷款警戒点,当信贷人员职责贷款中不良贷款超过必须数额时,坚决从信贷岗位甚至负责人岗位上换下来,防止因个人原因导致贷款质量的继续恶化和不良贷款的继续增加。
透过半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社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了52万元,贷款收息收回率首次到达1%,各位信贷人员年收入比普通员工高出5xx0元左右,能够说群众个人的双赢。
三是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信贷职责,防止职责悬空和不切实际的集中。
每笔贷款,尤其是大额贷款,明确调查人员、二级决策机构成员、以及贷后管理人员的职责比例,既杜绝将职责集中于调查人员一身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又防止“群众清收”的形式主义现象,真正使贷款职责有着落,保证各岗位、各环节人员能恪尽职守,各负其责。
非信贷岗位人员不具有信贷管理的相关业务技能,不宜作为贷款职责人。
对内部职工介绍、担保、甚至本人承贷的贷款与其他贷款一视同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查,清收职责应也由信贷岗位人员承担。
四是对信贷人员加强合理的激励和规范他们的工作过程。
持续信贷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使他们有足够的时光熟悉各种状况,并对信贷人员要带给通畅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推荐。
重点在于使信贷人员的工作过程规范化、有序化,完善借款合同的各项要素,使之合法合规,杜绝信贷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等现象。培训有的放矢,除通常对信贷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宣讲外,信用社更分别针对不一样的状况进行专门学习,透过培训,有效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管理规定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对信用社的忠诚,增强他们的信心。
分类激励,优胜劣汰。对信贷人员的激励,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办法,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凡是不能胜任信贷工作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制,调离信贷岗位。
要求信贷人员“务必将每一笔贷款投放准确”作为信贷工作的一项准则。因此,我将经营方向定位为:立足“三农”,服务城乡,充当杠杆,实现“双赢”。一是着力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二是着力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在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执行“贷前调查”和“贷后回访”制度。每个季度我均对贷款户的贷款运作状况进行抽查回访一次,次次都构成纪录。透过贷后回访,使自身对全社的贷款状况了如指掌,并适时提前收回有风险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