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到2015年的大牛市当中,因为缺乏实体经济基本面的支持,大宗商品相关企业并没有沾上太多光,不过到了2016年第一季度,尽管大盘依然比较弱势,但大宗商品终于神气了起来,3月7日有色板块再次领涨A股,对大宗商品而言这到底是回光返照还是彻底的反转?
关于第一季度商品价格上升的原因,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是年初补库存因素导致,基本面需求因素方面并未有改变,多数卖方分析师取态也比较谨慎,3月以后对周期股来说将进入一个“去伪存真”的阶段;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今年大宗商品会出现大起大落的行情,对期货投资者会有很好的交易机会。
资深投资人士温天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近日大宗商品有比较明显上升,全球资本市场相对稳定,这有3月底季度结算的问题,目前原油价格没到趋势性复苏的阶段,要到下半年才比较明确,中国经济有很多不明朗因素;未来对大宗商品而言,资金流的影响、美国利率影响、市场需求复苏并没有看到,不要太指望这次上升有持续性可言,未来能否等到真正的需求拉动复苏,可能需要一两个季度的观察。
申万宏源策略分析师王胜则认为,除了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复苏的预期之外,周期股的持续走强更应该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去理解: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公募基金,由于巨大的排名压力,资金总是倾向于去寻找阻力最小,最具弹性的方向,这种方向可能会由于市场的赚钱效应而阶段性进一步强化。随着投资者逐步确认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进入消化前期高估值的大调整周期,原先大量配置在成长股的仓位需要进行调仓再配置。综合考虑前期配置比例低、供给侧改革预期催化、业绩与估值弹性大等因素,强周期品无疑是阻力最小、弹性最大的品种。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相信需求反转上升的投资者其实很少,警惕“博弈顶”早于“信号顶”的可能性。
广发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杰称,国内周期品普遍是在今年1~2月份涨价的,这是一个传统的需求淡季,可以排除这次涨价是由需求驱动的;其次关于产能,在1、2月份的传统淡季中,很多生产线也只是处于正常的淡季休假中,而不是彻底关停退出市场;因此,这一次周期品涨价的最主要驱动力量来自于库存。每年年初又是中间经销商补库存的时候,需求还是有的,结果就会造成阶段性的供不应求和产品提价。但是和需求、产能比起来,库存只是一个短期的因素,它是无法决定周期品的中长期景气趋势的。
产能并没有真正的被消灭,一旦价格涨到生产者心动的程度,那供给再次恢复到“过剩状态”的时间会非常短。3月以后很多周期品将陆续进入正常旺季,一方面需求端会有回升,但另一方面供给端也会开始复工,并且那些前期涨价越多的工业品,很可能接下来供给回升的速度也越快,这时候继续涨价的动力也将越来越弱。只有那些供给端真正面临扩张瓶颈的周期品,才能在进入旺季之后,继续享受持续的提价。因此3月以后对周期股来说将进入一个“去伪存真”的阶段,陈杰称。
华安证券表示,当市场一致预期形成的时候,很可能是一致错误,如春季行情、资产配置荒等,当前周期股的突出表现,大多数并无基本面因素的支持,其涨价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尤其是1月底以来,周期股绝对收益明显,未来基金等机构进一步调仓的空间也有限,从中长期来看,目前的政策放松,能减缓经济调整的痛苦,但不能代替经济出清的过程,此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存在,如全球经济低迷、美联储加息、资产价格高企、信用风险、股市扩容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