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发现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⑵对带菌者(身体内携带病菌,但本人暂不发病)应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高校、食堂、饮食行业、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于彻底治疗。
⑶ 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检疫。⑷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范:加强"三管一灭"(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⑸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预防方面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国正在试用口服菌痢活疫苗,以刺激肠道持续产生分泌型IgA,保护人体免受痢疾杆菌的侵袭。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 15岁以下儿童好发,病情一般以轻型的较多,有隐性感染带菌者,平均潜伏期为30天。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约一周后,有些病人出现小便呈茶色,眼白(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但也有部分病人始终不会出现黄疸,因此,凡有肝炎早期症状者,特别是接确过甲肝病人又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没有得过甲型的人,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接种甲肝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喷嚏、流涕、鼻塞。有时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治疗方面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流行期间,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老幼病残易感者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可注射流感疫苗预防。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爱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欲演欲烈。对肺结核应有正确的认识,目前肺结核有特效药物治疗,疗效十分满意。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应有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做到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完成规定的疗程,否则容易复发。儿童按时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将病人身上的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亦称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但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近年来应用疫苗免疫幼猪,以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流行。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杀灭。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预防方面要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对现症者要尽快控制,并予根治;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或抗复发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量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
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已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