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现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中,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当然,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
就坐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汉族人在元朝以前,多是分餐制,即每个人吃饭都有一个"案",案上有食物和餐具,一时间传为佳话的"举案齐眉"中的案,就是指吃饭时使用的案。元朝之后,游牧民族共餐制的习俗在中原地区推行,逐渐改变了分餐的传统。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现代中式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菜,但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中国有的地方人认为,用饭时犯了禁忌会惹来衰运。例如,不要把筷子插在装满米饭的碗里。
中国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是从西周时代开始。总体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要求人们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要尊礼、适量,不能随心所欲。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喜爱在饭桌上畅饮,如何敬酒是一门大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在倒酒时要注意,拿酒瓶的手要手背向上,不可翻腕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