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震中: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其次,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保持头脑冷静,在地震的间歇期,尽量转移至室外宽阔地带。
要保持镇静,尤其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寻找时机转移至室外宽阔地带,在外逃时,如有相关工作人员现场指挥,一定听从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路口铁板、霓虹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