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那么大家考虑一下,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呢?我们已经利用了很久的时间,为什么这些资源依然存在呢?
教师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再多的资源只要一直利用都会在某天消耗殆尽的,可是如果这些资源在我们利用的过程中也在缓慢的产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反复使用了呢?
学生活动:是的,可是要把握住使用速度和产生速度之间的平衡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师活动:我们都知道"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不论在非生物界还是生物界都广泛存在,接下来,同学们观察课本"图5-11",小组之间讨论并总结"碳循环的过程"
小组讨论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展示,并板书碳循环的过程模式图。
教师活动: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碳循环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反复被利用的,但是我们的板书之中还少了各种生物利用碳的方式。大家回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种群间的关系。完善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答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循环流动,反复使用。
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组织同学讨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和改善策略。很多人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你了解吗?每个人都是生物圈的一份子,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汇总结果。"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是碳排放大于碳吸收。我们应该减少碳排放,同时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
【通过生活常见温室效应的知识讲解,联系生活实际中近年来的"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落实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参照课本"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这一探究实验,自己提出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来实际体会元素在生物之间流动的过程。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验,本实验简单易操作,通过学生课后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能量蕴含在物质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又是物质流通的动力,大家讨论,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比较。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知识,通过碳循环的研究,我们明确物质循环具有反复利用和全球性的特点。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的生态系统,通过这节课我们也明确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