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由县设市。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合肥市在今后20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市,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发展经济上主要是实施"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2012年实现GDP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翻三番。近期重点是实施四大基地建设,即:建设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基地。合肥的名胜古迹甚多。从前有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八处,统称"庐阳八景"。其中巢湖夜月,四顶朝霞等景,现已不属合肥市;镇淮角韵等景,因天长日久,物换星移,已荡然无存,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名胜古迹以教弩台,明教寺,逍遥津,包公祠等最为著名。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等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2位是合肥周边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发展成现代国防军,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李鸿章是淮军重要将领,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执掌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他组建淮军,倡导洋务,推动外交,同时又镇压捻军、太平军,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自称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虽然毕生小心翼翼、披肝沥胆,但终无力回天,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毛泽东评价他"水浅而舟大",梁启超在为他撰写的传记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刘铭传也是淮军将领,著名抗法英雄,第一任台湾巡抚,出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中央电视台去年热播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讲述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在台湾修建铁路、开煤矿、设机器局,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鸿章、刘铭传等淮军将领在家乡置下了大片房产。李鸿章故居陈列着与李鸿章相关的实物和史料,讲述着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传奇一生,更讲述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刘老圩,是刘铭传的故居,占地六公顷,古木浓荫,曲水环绕,深壕如渊,攻守兼备,是一座集居住和防卫于一体的百年圩堡,兼具北方建筑粗犷之气和江南园林灵秀之美。除了刘老圩,周边还有张树声、周盛波、唐殿魁等淮军将领在家乡建造的"张老圩"、"周老圩"和"唐老圩"等圩堡,形成了完整的淮军圩堡群。
合肥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作为国家首批三个园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一,有"绿色之城"的美称。城内环城公园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是全国最大、环带最完整的敞开式公园,像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2004年,环城公园水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郊有紫蓬山、大蜀山两座森林公园以及徽园等主题公园,森林景观引入城市,最适宜人居。合肥濒临巢湖,城区南侧至巢湖的岸线距离仅10公里,是美丽的滨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