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是闽南金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称。
汕头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也是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末,汕头市总人口532.88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525.43万;当年出生人口6.83万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长率7.46‰。
汕头1860年开埠,是我国大陆唯一一个中心城区拥有内海的城市。曾被恩格斯誉为"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此外,1994年4月10日,国际天文组织批准紫金山天文台的申请,将3139号行星命名为"汕头星",载入天文史册 。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汕头4个独特地理人文特点: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三是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汕头于1860年开埠,是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迩。潮州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誉海内外。汕头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而著称于世。
汕头市区地处韩江、榕江、练江的出海口,汕头湾把市区分成南北两片。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砂尾(今金砂乡)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南片濠江古为潮阳县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咸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5月19日,因英法联军即将于次日发动进攻,美国应英国的要求,不动声色地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谈判。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虽然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7] 。 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汕头华侨众多,是全国著名侨乡。自唐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我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在海外影响较大的潮汕华侨组织有"国际潮团联谊会"等。汕头之所以成为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邓小平文选》),"汕头为什么定为特区,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华侨。"(1994年江泽民在北京接见汕头市领导人的讲话)。
汕头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汕话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等市所在的潮汕一带地区。潮汕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支系,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潮汕话亦称潮州话,又称"潮语",古朴典雅,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保留较多古语音,古语法和古语汇,潮汕话也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最强大的纽带。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潮州话是现今我国方言最古远、最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