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教师唱主角,牵着学生鼻子走,导致教师讲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这样的课从一开始就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以情境问题为引导,变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定理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可见教师主观提出的不仅仅是静态的数学知识,而是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调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计算器的使用和从不同的方向看等,说百句不如动一动,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这样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形成才能相伴而行。
3.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教师的放手,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他们通过对教师设置问题的研究,积极投入,动手实验,用心发现,通过动脑猜想、归纳、论证,得出数学结论。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逐级而上。
4.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