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初八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古时腊八节是祭祀先祖和神灵,为来年祈运纳福的传统节日。而腊八节最众所周知的传统食物就是喝腊八粥,泡腊八蒜。腊八粥多种多样,五花八门,食材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来调,包括大米、小米、红枣、桂圆、红豆、绿豆、核桃…合聚万物之意。一碗黏糊糊热乎乎的腊八粥喝下去,不仅口感丰富,营养美味,还期盼着来年有个好兆头。
腊月十五的这一天,新年前的最后一个月已经过半了。在腊月十五这天,每个家庭的都忙乎着剁馅,和面,包饺子,还要请一个有学问的老者用毛笔撰写一份"平安文书",供上饺子,把"平安文书"和纸钱一块焚烧,祈求玉帝祈祷平安。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小年,小年一到,离过年就不远了,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相传过去每家每户的灶神,是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给玉皇禀奏,以降祸福。所以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供上糖瓜,希望它吃过甜食,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也就达成了"上天言好事,下界护平安"的美好愿景。
家家户户都吃的糖瓜这种糖瓜儿就是用饴糖(麦芽糖)做成瓜形,扁圆的,也称"关东糖""麻糖"" 灶糖",吃起来甘甜可口,而且特别的粘牙,别有一番风味,放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一个甜甜的糖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掸尘拂垢、洗锅刷碗,拆洗被褥窗帘,寓意着将一年的"穷运""霉运"统统扫出门,也被喻为是辞旧迎新,祈求新年幸福安康,好运来临。而且干净的居家环境也可以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所以大扫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民间素有"磨豆腐,吃豆腐"的习俗。据传说,玉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人们便用吃豆腐来表达自己的清白,瞒过玉帝的惩罚,同时希望来年玉帝能够多赐一些福气。此外,还因为"腐"与"福"的发音相似,在这天吃了豆腐就能获得幸福,承载着人们祈祷富贵、平安的心愿。所以即使现在不做豆腐了,但过年也要准备一些豆腐。
俗话说"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到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开始准备过年的肉食,置办年货了。古代农耕社会物资并不富裕,肉就是"富裕"的象征,有钱人家,会杀许多的猪、牛、羊,家里条件不好的人,没有猪杀,就集市上割一块过年吃的肉,故此称作 "割年肉"。而杀好的猪肉最常做的菜肴就是红烧肉,寓意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富足安康!
腊月二十七这天,家家户户会宰鸡、鸭、鹅等自家的家禽。鸡是团年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在老辈人的眼中,"鸡"同"吉"谐音,过年吃鸡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宰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而是要等到过年的时候吃。除了宰杀家禽,还要赶集采购年货,如对联、福字和糖果、干果等食品,还有过年常用的香烛、烧纸等祭祀用品,以便在春节的前后,能够安心的过节。
民谚称:"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各种面食,把面发好,这是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发面,寓意"发财",用锅蒸起来,也寓意来年更加蒸蒸日上。同时这天还要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把家里装点得喜气洋洋,年味满满。
民间也把腊月二十九称为"小除夕",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蒸馒头、打酒。而且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九这天请祖上供,请祖用的祭品有鸡有鸭,有猪有羊,各不相同。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很重视孝道,年节祭祀活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方式,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作为子女的一份孝心。
今年的腊月是小月,只有29天,那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没有"年三十",除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家团圆吃年夜饭。还有包饺子,放爆竹、守岁等,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