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风把树枝上为数不多的黄叶扯下来,恶狠狠地抛在空中;树枝摇动着抗议,发出"飒飒"的声响。
饭菜的香味把屋里渲染成一片温暖,妈妈在吸油烟机的嗡嗡声中听天气预报,我揉着惺忪的睡眼坐到饭桌旁。
妈妈在围裙上擦擦手,把我最爱的荷包蛋端上来,嘴里也不闲着:"今天要下雨啊,记得带雨伞。"
我含含糊糊地说:"下什么雨!天气预报说了好几天要下雨,不也没下吗?"
在吸油烟机的嗡嗡声中,妈妈没有听清我在说什么,可她读懂了我不耐烦的表情。她叹了口气,沉默地提起我的书包,走到柜子旁。
天很冷,我缩着脖子在风中瑟瑟前行,把校服裹得紧一点再紧一点。一阵风刮过,天一下子黑了下来。我抬起头,天边只剩一道紫色的阴影。
那道阴影由远而近,滚滚而来,在我头顶上炸出一道闪电。霎时间,大雨倾盆而下,天地间只剩下急促的雨声。我机警地闪进路边的一家小店,望着门外的大雨叫苦。
我暗暗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带着一丝侥幸摸了摸书包。
这是个有故事的书包。来不及吃饭的早晨,这个书包里冒出过几个面包;口袋里山穷水尽,这个书包里冒出过坐公交车的硬币。今天,它能冒出一把雨伞吗?
果然!伞柄上裹着一张小便条:"叫你拿伞偏不拿,这下挨淋了吧!"
又一个灰蒙蒙的清晨。妈妈端来我最爱的荷包蛋,嘴里也不闲着:"今天有雨,记得带雨伞。"我含含糊糊地说:"不怕,淋不着……"
妈妈叹了口气,提起我的书包又走到柜子旁,打开柜门,手忽然停了下来。
书包里的故事作文600字以上5
童年,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无论甜蜜还是苦涩,都是难以磨灭和忘怀的。
1975年,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上学的事。1982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母亲早早地催促我起床,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裳,并把一个崭新的布书包挎在我的肩膀上,"孩子,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母亲一边怜爱地为我整理着装束,一边对我再三叮嘱。我用力地点点头,拍拍书包自信地对母亲说:"娘,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念书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满是兴奋和喜悦。我知道,为了给我做书包,母亲拿出了她那块一直压箱底的布料。
那时的学习用品也很简单,只有两个练习本,一个薄铁皮文具盒,文具盒里装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就是这么简单的书包和文具,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五年的学习时光。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又拥有了一个新书包。那一年,一位随父母从城里返乡的孩子背回来一个帆布书包。那个书包分为两层,一层放书本,一层放文具,这个既漂亮又时髦的书包惹得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直眼馋,那段时间拥有那样的一个书包,成了我最强烈的愿望。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87年秋天,我家的棉花获得了大丰收,卖棉花钱,减去各项开支,还剩下不小的一笔节余,父母喜上眉梢,盘算着去县城添置几件家具,顺便再为我们兄弟仨买点东西。当我吞吞吐吐地说要一个书包时,父母竟爽快地答应了。那一天,父母从县城一下子买回三个漂亮的书包,我们兄弟仨一人一个。那阵子,我们兄弟仨背着新书包上学的情景在村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我们心中的那种自豪劲更是不必说。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三农"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再看现在的农村,真可谓日新月异,农民手里有钱了,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像城里一样,现在的农村也办起了幼儿园,大街上再也看不到昔日的 "野孩子"。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放学的孩子们背着各式各样漂亮时尚的书包整齐有序地走出校园,令我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