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提到的南朝人过新年餐桌上常见的"椒柏酒""屠苏酒""五辛盘",均为隋唐人所接受,并发扬光大,特别是"五辛盘"这道菜,在中唐以前,时人过新年时必吃。
所谓"五辛盘",就是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五种香辛蔬菜,装在一个盘里子食用,有点像今天过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盘。这个拼盘的营养价值,全在于其保健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他在《养生诀》中也称,"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过年时,正值寒尽春来的时节,气温仍较低,人们极容易患感冒生病,而这五种蔬菜都有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的功效,能起到预防时疫流感的作用。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盘"在隋唐时特别流行,是少不了的一道冷菜。
魏晋时吃"五辛盘"一般放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即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所谓:"当迎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而求福之中。"唐代是不是一早上吃,似乎尚无记载。
中唐以后,又流行起了"春盘"。春盘又称春饼,是在"五辛盘"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在五辛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之所以称"春盘",是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从这段文字中透露出的制作方法来看,如今同样盛行的炸春卷或源于春盘。
不过春盘不是在正月初一食用,是立春日的必食。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记述的就是这种立春食俗。
可以说,"五辛盘"是中国古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冷菜,明嘉靖福建《漳平县志》中便称:"人家无贵贱,咸御鲜衣,诣所亲贺岁,主人辄出辛盘与其款洽,过此日以为常。"意思是过年家里来人,必定端出五辛盘待客。
明代"五辛盘"的菜品比唐代有所调整,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
"五辛盘"在中国古代流行不衰,说明古人过新年时很重视饮食健康,"椒柏酒""屠苏酒",与"五辛盘"一样,也都是古人眼里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