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对说明文基本的文体知识缺失,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特点不了解,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不能进行准确地评析,不会根据语言材料给事物下定义,不能熟练地运用表格等方式提取或整理文中的重要信息,对事物的特点概括不准,在阅读图形和辨识表格上有困难,解说答题的理由有不全面等。要根据这些错误问题,针对具体考点,从不同角度解析说明文。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取文本信息,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须细心琢磨,从文中加以提炼。像上文列举的烟台卷第14题给文段拟写小标题,实际就是要求把握文段内容,概括文段的特征。
2.分析说明方法,首先要理解并熟知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及其作用。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像四川眉山卷的第16题,要分析三个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其作用: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3.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①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②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③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这种题一般答题模式是: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带入词语解句或去掉词语解句(即有了这个词会怎么样,去掉这个词会怎么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三个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第三步,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像山东泰安卷第15题可以答为:不能删去。"大多数"是指绝大部分,说明废渣土中含制作微晶玻璃的成分多。
4.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像齐齐哈尔卷第17题,文章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所以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准确把握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认清指代成分,分析时要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像福建泉州卷第15题,划分文章结构,只要抓住第3段开头、第7段结尾、第8段开头的关键句子,就能比较容易的划分文章的三大部分。
5.解答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能够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①就材料内容回答问题,要符合材料意思,要言之成理;②是阅读材料读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③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他方面。像锦州卷第24题,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说法,你同意或不同意都可以,关键是要能自圆其说,理由充足,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