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元会通的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3.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之分、隐显之分、山林庙堂之分。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2.汉魏六朝:独尊儒术、谶纬学、玄学、九品中正制;
3.唐宋:科举制、唐诗宋词、理学、盛唐气象、三教并行;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礼治。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重伦理、倡道德;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1.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纲常;重义轻利;尚古倾向与平均主义。
1.先秦儒家:孔子的天、命与仁、礼思想;孟子的仁政与性善论;荀子的重法与性恶论。
2.汉代儒家: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与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5.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第六章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2.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汉代的《淮南子》、魏晋玄学、道教;
第八章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2.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缘起"论与"四法印";
4.中国的佛教——禅宗的形成与发展;禅宗的基本观点。
5.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2.以泛文学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散文:代表性散文作家与作品;
3.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的辉煌成就: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3.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音乐的种类、乐器及乐律理论。
1.先秦——魏晋南北朝史学文化:《尚书》《春秋》《左传》与《国语》;
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
2.唐宋史学文化:刘知幾的《史通》;杜佑的《通典》;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3.元明清史学文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的史学代表作;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1.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论争;现代新儒学及海外新儒学;
3.中西文化的国家(民族)关系论比较:善邻怀远与力取天下;
2.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的变革与大众文化的兴起: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概念、兴起原因及特点;
1.古希腊罗马文学:历史背景,文学代表作,人本精神;
2.中世纪文学:中世纪的概念及特点;代表文类及作品;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人文主义精神,欧洲各民族文学代表作家作品;人文主义时期文学的特点;
4.启蒙运动时期文学:历史背景、代表作家作品、基本特征;
5.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学:三次工业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6.20世纪迄今的西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基本特征及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来源、基本特征及流派。
1.古希腊罗马艺术;古希腊艺术的三个发展时期;古罗马艺术对古希腊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特点的比较;
2.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三杰;
4.19世纪艺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
5.20世纪的西方艺术:20世纪西方艺术的主要特点及流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
1.古希腊罗马哲学:希腊哲学的发展阶段、特点、主要派系及代表人物
2.近代哲学:从教父神学到经院哲学的发展及代表人物;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的哲学及代表人物;从启蒙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1.基督教与黑暗时代: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侵;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4.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20世纪以来宗教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4.工业化时代的现代科学:第一次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人物;
5.20世纪的西方科学: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成就及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