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民性。平民性是社会性媒体的最根本特征,可以用5C来表示,即用户创作(媒体内容的创作主体为普通大众,而非专业媒体机构)、用户编辑(既包括内容的加工,还包括添加关键词,以及将内容推荐到特定网站主页)、用户传播(既有大众传播,更有人际之间的推送,转发)、用户消费(社会性媒体内容的生产群体与消费群体重合度很高,消费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社区化倾向)和用户评论(用户随地发表评论不仅丰富了社会性媒体的内容,还促进了发布者、评论者、浏览者三方之间的交流,塑造了一种多向的交流空间)。
(2)对话性。这一特征是平民性的延伸和功能体现。社会性媒体不是单向的、一对多的舆论宣传型媒体,而是双向的、多对多的交流对话型媒体。借助Blog、BBS、Wiki等社会性软件,任何一个社会性媒体注册用户都可以编辑、发布和传播信息。随着社会性软件应用的普及,整个媒体市场由"传播场"变成了一个"对话场",其对话模式不仅包括媒体机构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纵向联系,还包括普通大众内部的横向结构。
(3)涌现性。从系统论角度来看,社会性媒体是一个松散的、多人参与的社会性信息系统,该系统内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系统内个体的行动集合包括创作、编辑、传播、消费、评论五大类。由于社会性媒体内的控制机制较少,信息流动自由,所以系统用户越多、内容规模越大,系统就越无序。媒体生态整体上处于普利高津的"混沌"状态,即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状态,其中各种热点事件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系统涌现,难以进行事前预测和事后控制。
(4)社交性。社会性媒体内的网络虚拟社区多种多样,这些社区既可能由用户的现实社会关系联结而成,也可能由纯粹的网络联系联结而成。在加入网络虚拟社区后,用户创作和发表的目的不仅为了自我传播,更为了维护和拓展人际关系网络,树立个体形象和强化社区地位。SNS网站的社交目的性尤为明显,其内容的个性化和地方化特征也更加突出。社交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性媒体内容的公共关注度和大众影响力,却也提高了用户归属感。
(5)真实性。相较于第一代的网络媒体的大量匿名性而言,社交媒体是基于人与人的关系的网络,带有人际关系拓展和社会交往平台的性质,它既是虚拟又是实在的,因此它需要更高的真实性。例如SNS要求用户实名制,微博的用户认证等,都在提升社交网络的信任程度。这有效地减小了第一代网络的匿名带来的大量不信任问题,但也会造成私密性和隐私的透露。
(6)平台性。社交媒体的平台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其功能的平台性质,社交媒介不仅仅只是一个互相认识的关系平台,还包括了大量的第三方应用或商业渠道,甚至衣食住行一应俱全,成为了一个小社会似的网络现实社会。其二是其社会意义的平台性质,基于关系的信息传播方式,人对人的认可程度,促使社交媒体也逐渐从虚拟走向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公共平台。尤其在中国公民社会,公民团体尚不发达的现状,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组织政治活动、发动公民运动、实施危机救助的平台。"宜黄事件""微博打拐事件""乌坎事件"在中国语境下,社交媒体,特别是微博在群体性事件和公民事件中的影响力受到广泛的关注。
以上是关于【2023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知识点: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准备考研的同学们节省备考时间、提高备考效率。如果还想了解关于考研方面的知识,赶紧来树图网看看吧,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考研资料和动态哦~
点击下方蓝色小卡片,会掉落丰厚的考研备考资料(历年试题,考试大纲,招生简章,择校择专分析)哦~24考研的幸运儿赶快领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