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员应当时刻牢记自己本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就要为人民所用。“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笔者认为,陪审员又充当了防线之中的中坚力量,任何不和谐因素的产生都有可能摧毁这道防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陪审员从思想上加强约束力、自制力,才能以自己的人格与品质去监督司法的运行,自己也才能经得起民众的考验与审视。
参审案件需要陪审员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假如没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对于案件的程序及实体判决均无法准确把握,那么陪审员参于庭审的效果可见一斑。陪审员可以自己通过自学掌握法律知识,也可以积极的参加法院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掌握审判及调解技巧。只有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陪审员才能真正监督好司法的各项工作,也才能与民众用法律思维进行有效的沟通,创造良好的知法懂法氛围。
在目前的陪审现状下,大量案件的陪审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陪审员由于自身还具有本职工作,而陪审只是“兼职”职业。在这种现状下,陪审员无法有效参与案件的整个诉讼过程,就不能对整个案件实现高效率的监督,而民众也无法对不能参审的陪审员实施监督。陪审员只有在充分参与案件审理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承担起法律赋予自己的使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司法源于现实,最终还要回归现实,并经过现实的检验与洗礼。陪审员一定要将自己定位于基层民间,切勿高高在上,脱离了社会现实的基本模式。设立陪审员制度的初衷就是充分利用陪审员解民情、通民意、易沟通的先天优势,将民众的基本思维理念融合进司法办案理念中,从而体现裁判结果的正确性与人民性。陪审员一定要切实密切与民众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将民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反馈到司法领域,并加强调解力度,争取实现息事宁人的良好效果。
陪审员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必须具有更高的层次与能力,司法需要陪审员的有效参与才能体现其本质属性。只有通过陪审员自身的努力与进取,才能扮演好监督与被监督的双重角色,也才能让司法更具公信力与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