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在剑桥大学实验室突破性地研发出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技术,这项被誉为"基因天书解码器"的创新彻底改变了DNA分析的历史进程。该技术通过引入2',3'-双脱氧核苷酸(ddNTP)作为链延伸终止剂,配合放射性标记引物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首次实现单次反应即可精确读取500-800个碱基序列,准确率高达99.99%。其核心原理在于四组平行反应体系中,ddNTP随机终止不同位点的DNA链延伸,形成长度梯度片段,经电泳分离后通过放射自显影直接判读碱基排列顺序。这项技术自1977年首次成功测定ΦX174噬菌体5386碱基全序列后,迅速成为基因分析的金标准,在1983年β-珠蛋白基因突变检测、1988年线粒体DNA全序列解析等里程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在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2003)中,桑格法承担了约70%的测序任务,特别是在处理高度重复序列区域时展现出无可替代的可靠性。尽管2005年后二代测序技术逐步普及,但桑格法仍在临床基因诊断、突变验证等场景保持核心地位,其原理更衍生出焦磷酸测序等新技术。桑格因此成为唯一两度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1958年胰岛素测序、1980年DNA测序),其发明的测序体系不仅绘制出首个完整基因组图谱,更直接推动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至今仍是基因检测领域不可动摇的"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