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当细胞外液固定于零电位时,细胞内负值越大,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越大,即静息电位越大
极化(polarization):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或细胞内负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70mv→-90mv)
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或细胞内负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70mv→-50mv)
反极化(reverse polarization):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膜两侧极性倒转的状态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①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和平衡电位(膜内高钾、膜外高钠)
②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安静时,钾离子通透性远大于钠离子)
③钠泵的生电效应(每分解1分子ATP,使3个钠出胞,2个钾入胞)
1.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静息电位降低(高血钾)
2.膜对钾离子和钠离子的通透性:钾离子通透性↑钠离子通透性↓静息电位↑
3.钠-钾泵的活动:大钾泵活动增强,细胞膜发生超极化
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可逆、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包括锋电位(spike potential)和后电位(after potential)两部分
动作电位(锋电位)产生过程:去极化(升支)和复极化(降支)
郎飞结特征:仅有一层轴突膜,局部电流引起的去极化容易达到阈电位;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密集,阈电位低
髓鞘区特征:多层膜包裹,电位差平均分散,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稀疏,阈电位高
意义:可减少能量消耗;可提高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明显的兴奋反应(收缩或分泌等)并产生动作电位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强度(阈值) 兴奋性=1/阈值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以及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无论施加多么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意义:(1)锋电位不能叠加(2)限制锋电位的最高频率
相对不应期:阈刺激不能,但阈上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Na+通道少量复活)
超常期:阈下刺激可引起兴奋(电压门控钠通道基本复活,距离阈电位水平较近)
低常期:阈上刺激可兴奋(Na+通道完全复活,但膜电位距离阈电位较远)
(六)电紧张电位(electronic potential)和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等级性电位:电位幅度可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等级性)
衰减性传导:电位幅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以电紧张的方式向周围扩布(衰减性)
电位可融合: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总和(膜的主动特性)
反应可总和(时间总和:多个局部兴奋后叠加和空间总和:多个局部电位同时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