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的核心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个是分工。过去的分工是全球大分工,现在的趋势是区域内聚集,区域优先趋势慢慢出现。
第二个是布局。过去高度集中,现在是多元化分散,因为地缘政治造成的风险太大了,不太能集中于一个地方。
第三个是形态。过去是网络化的高度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专业化分工;现在是研产销一体化,从头吃到尾,跟过去理论完全相反。
第四个是劳动力。数字化驱动取代了原来的劳动力偏好。现在劳动力不是那么重要了,比如新能源、光伏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生产线上没什么人,劳动密集、成本低的地方劳动力优势不大。
第五个是绿色环保。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从粗放高碳慢慢到绿色低碳。
第六个是竞争。原来是市场化竞争,现在变成全世界都讲政治,不光中国在讲政治,美国和欧洲也都在讲,变成了地缘政治权利角逐。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逻辑都不一样了,变成了“政治逻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
全球都在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最终是依赖于算力和算法的进步、AI的进步、数字化的进步,尤其是新能源技术的进步。这些都给供应链的安全性带来了非常大的变革。
无论是打破运营孤岛、中断的应对计划、平台化和模块化、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还是端到端无缝连接实时可见,现在的物联网技术、SaaS技术,都是为了增加供应链的韧性、安全和可控。
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并不是这几年发生的。其实,分析美国颁布的政策会发现,从2012年开始,美国就陆续提出一系列非常多的国家级的产业链战略文件。比如2022年的《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和科学法案》等,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产业链的。
物流领域也是一样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FLOW(物流优化工程)、四方芯片联盟、重建美好世界倡议、B3W等,都是美国针对中国抢夺数字物流主导权。现在大家讲产业链安全、供应链韧性、安全可控,最主要的就是数字物流的主导权。
可以发现,全球多个国家都在构建脱华物流供应链联盟,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基础,物流供应链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有非常多的措施。2020年9月,中财办首次提到物流供应链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撑,核心有四个方面:自主、可控、韧性、弹性。以及,十九届、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都把物流提到了相对的高度。
可以发现,疫情前后,大家心目中对物流行业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过去大家对物流都是老生常谈,但并没有放在一个高度认知的水平上,不知道物流是产业链、供应链最基础的东西。一直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其中有21处提及流通、22处提及物流,12处提及供应链。
为什么说物流是产业链、供应链最基础的东西?因为,几乎所有的商业创新典范,都源于物流供应链理念的支撑。
七八十年代制造驱动的时代,丰田创造了JIT(精益生产方式),所以丰田称霸全球;宝洁和沃尔玛提倡的CPFR(协同式供应链管理)造就了双方的辉煌;VMI(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让戴尔生产方式不仅做到了零库存,还非常柔性;亚马逊在物流方面的投入或者物流科技方面的投入,以及FBA让其有非常强的手段去控制产业链。
比如典型的亚马逊封停大卖家事件,过去没有人管理仓库的时候,没有FBA,这些大卖家不会受到什么伤害,但现在他们的货物都在亚马逊的仓库里,亚马逊把物流当成一种手段去制约了大卖家们;再比如ZARA、SHEIN依靠柔性生产模式,快速实现布局。
这其中将柔性生产模式做到最登峰造极的,是SHEIN。其在ZARA的模式基础上,创造了更柔性的小单快返模式,从下单到交付只需7天时间。一单只做100件,卖得好,就以一天做5000、6000种新的规格推向市场,来测试不同的标签人群对这个产品的接受度。所以,SHEIN现在一天可以做到1000多万件,要30、40架飞机来运输,一天差不多200、300万单。这个模式,包括拼多多旗下的Temu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在学。
另外,还有一个纬度就是核心技术的应用。核心技术为重构物流供应链奠定了基础,核心技术的进步,带来物流供应链作业层面甚至是战略层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