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向新文科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精准定位研究,南京审计大学教改一般项目,2021,(2021JG008)
(1)徐晨阳,2022,“区块链赋能下多元化发展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基于数字经济时代视角”,《中国软科学》,第1期,121-131.
(2)徐晨阳,陆纪一,开喆,2022,“数字化赋能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风险的路径研究”,《会计之友》,第19期,12-17.
(3)徐晨阳,陆纪一,2022,“精准发展问题的研究型审计路径探索”,《商业会计》,第23期,84-86.
(4)徐晨阳,开喆,陈艳娇,2021,“资产专用性与现金持有——基于变革时代的企业资源配置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55-65.
(5)徐晨阳,2022,“东北:乡村振兴审计助力人参产业发展”,《中国审计报》,11月7日
(6)徐晨阳,陆纪一,2022,“医疗体系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相关思考”,《中国审计报》,8月24日
(7)徐晨阳,2021,“审计助力全面振兴东北提质增效”,《中国审计报》,11月22日
(8)徐晨阳,2021,“发挥数智化转型赋能功效 助力内部审计提质增效”,《中国审计报》,12月01日
(9)徐晨阳,2020,“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企业资金配置效率——基于现金持有的视角”,《中国软科学》,第8期,184-192.
(10)池国华,徐晨阳,2019,“资产专用性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吗?——基于边界调节和中介传导的双重检验”,《中国软科学》,第11期,109-118+175.
(11)徐晨阳、王满,2019,“债务异质性能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提升吗”,《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108-124.
(12)徐晨阳,2018,“资产专用性对营运资本平滑作用的影响研究——基于供应商集中度的视角”,《中国软科学》,第1期,183-192.
(13)徐晨阳、王满、马影,2018,“债务契约与过度投资:治理扭曲抑或帝国建造”,《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113-124.
(14)徐晨阳、王满、沙秀娟、马影、于增彪,2017,“财务共享、供应链管理与业财融合——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2017年度专题研讨会”,《会计研究》,第11期,93-95.
(15)徐晨阳、王满、何新宇,2017,“融资约束能促进营运资本平滑作用的发挥吗——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研究”,《金融评论》,第6期,72-87.
(16)徐晨阳、王满,2017,“客户集中度改变了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吗——基于供应链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11期,111-124.
(17)王满、徐晨阳,2016,“金融错配下融资约束能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吗”,《经济问题探索》, 第9期,135-145.
(18)丛梦、徐晨阳,2018,“碧桂园的目标成本管理应用”,《财务与会计》,第3期,28-30.
(19)刘华、徐晨阳,2019,“财务共享平台下国美集团业财融合的创新与实践”,《财务与会计》,第7期,29-31.
主要负责人,与老师沟通、对接,把握项目方向,项目书书写
二、 立项依据(可加页)
(1)研究目的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审计风险防范预警与应对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究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审计风险的新特征、新变化,并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与应对策略。具体来说,本课题有如下几个目的:
研究审计技术、理论与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开始如火如荼的利用新质生产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成果反哺以能够促使新质生产力突破性发展。在这浩大的进程中离不开审计更离不开审计对于行业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并提出对策将风险可能演变成的危害扼杀在摇篮中的重大作用。(以政府工作报告为背景分析本国国情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国内外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情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审计体系,我们将收集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有无数据分析的方法可用?)文献、案例并大致分析、比对总结出当前国内外采用的审计风险预警机制理论
在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也鼓励将新质生产力运用到现阶段的实际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等等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将人类带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新时代强大的算力让我们对于审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效率低下、效果又不佳的人工统计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全面检测审计数据走向、并根据成体系的审计风险预警机制理论加以管理。
(2)研究内容
首先,课题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含义。在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主要指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审计工作的方式和环境。因此,项目将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以及实证案例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审计流程、方法和标准,如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运用新技术的审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审计风险预警机制的相互作用关系,可行性探究、确定项目对于经济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于对新质生产力下审计风险的深入识别和评估,课题将致力于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这个机制将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审计风险,并向审计人员和管理层发出预警。预警机制的构建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风险监测模型的设计、预警信号的设定、预警信息的传递等。通过这一机制,审计人员和管理层能够更加主动地应对风险,避免或减少损失。)
课题将选取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比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前后的审计效果,课题将评估这些措施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课题还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实际数据,不断优化和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发展动态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未来国内对于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审计风险防范预警与应对研究将更加深入。
预计会有更多的实证研究出现,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探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能会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推动审计行业的技术创新和风险防范工作。
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学者开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聚焦于新质生产力(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风险。早在2019年4月27日的中国会计报中提及,在审计领域,由于创新技术的突破,正在消除传统审计所固有的繁琐和劳动密集型人工处理过程,表现为审计效率更高、审计质量更好、审计意见更可靠。当时从创新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创新技术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以及培养新型注册会计师展开,无不强调创新在审计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内审计机构逐渐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并开始寻求防范和应对策略。2024两会以来,各地审计机关越来越关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审计领域。以陕西省为例,陕西审计厅紧盯重大战略部署,将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审计工作重点, 2024年,组织开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情况、全省科技创新基金等审计,目前两个审计项目均已开展审前调查,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着力点,推动营造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力赋能。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发展动态
国外将继续深化新质生产力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在风险防范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方面。
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更加频繁,共同推动全球审计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出现,如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的结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
研究现状
国外在新质生产力与审计风险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系。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国外审计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相关研究也更加深入。
国外学者在审计风险模型、风险评估方法以及风险防范策略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审计风险防范预警与应对研究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只有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5)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
技术路线
(7)已有基础
在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积累和成绩。首先,我们对新质生产力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它们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变革与挑战。我们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此外,我们进行了多项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了新质生产力在审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审计风险。这些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识别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审计风险点。
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审计风险防范预警模型和应对策略,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审计风险理论,也为审计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扎实的研究团队:我们拥有一支具备丰富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团队,成员涵盖审计、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
充足的研究资料:我们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包括学术论文、行业报告、案例研究等,为项目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先进的研究设备:我们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等先进设备,为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更多的实证研究案例: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新质生产力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收集更多的案例和数据。解决方法是扩大调查范围,与更多采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更丰富的实证数据。
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验证:我们提出的审计风险防范预警模型尚未在实际环境中得到充分验证。解决方法是与审计机构合作,将预警系统应用到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为了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解决方法是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