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轰鸣,唤起爱国情 一边是租界里的灯红酒绿,一边是百姓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帝国主义的横行与中国人水深火热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少年沈忠芳的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50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撤到台湾之前,对上海进行了“二六“大轰炸,当时规模很大的杨浦发电厂也被炸得面目全非。飞机在头顶嗡嗡盘旋,当整个上海笼罩在惶恐不安中时,苏联协助保卫上海的战机画着优美的弧线滑过上空,将的飞机打得落荒而逃,这一幕给沈忠芳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3年高中毕业时,他看到报考目录上有北京航空学院,战机嗡嗡声又在他脑海里作响,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这个志愿。1953年10月,沈忠芳进入北京航空学院读书。那时的北航刚成立,一切都在建设中,只有两个系四个专业。沈忠芳选择了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也能像苏联战机那样神气地战斗。当时学校有从苏联引进的比较成熟的教材和一批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名师。严谨的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沈忠芳在专业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基础扎实,每门课程都能拿到4分以上,解析几何更是次次5分。在每学期高达十几门课程的重压下,他踢足球、游泳,各种活动一点都不耽误,日子过得丰富充实。四年级时,学校成立了火箭导弹专业,这个专业如同一个磁场对沈忠芳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经过了政治背景、学习成绩的层层选拔,沈忠芳顺利转入这个专业,这对他后来坚定地踏上航天征程产生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