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三单元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大战进程和结果
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
列宁与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二月革命
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继续作战
开辟新时代
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凡尔赛条约》
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内容
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
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
《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实质: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新经济政策
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苏联模式
评价
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发展失调和停滞不前等问题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战争概况
结果: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等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措施
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
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