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
②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
③ 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① 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② 网络促进的进步,丰富了形式,拓宽了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生活;
③ 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让文化交流更便捷,助力创新资源共享
3.网络的消极影响
①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存在虚假、不良信息,如谣言、诈骗内容等;
② 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会疏离现实的人际关系;
③ 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滥用
二、 合理利用网络
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① 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 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 “信息节食”;
③ 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④ 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如不恶意攻击他人,不传播不良内容等 。
2.传播网络正能量
①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可以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科学化、化贡献力量;
② 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遵守社会规则
一、维护秩序靠规则
1.社会秩序的含义与内容
① 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② 内容:包括社会管理秩序(如交通管制、社区管理 )、生产秩序(企业生产流程 )、交通秩序(道路通行规则 )、公共场所秩序(影院、商场秩序 )等。
2.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① 对个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能保障个人享有自由、安全的生活环境(如有序的交通让出行顺畅 )。
② 对社会: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促进社会分工、协作,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如生产秩序保障经济循环 )。
3.社会规则的含义与种类
① 含义: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
② 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道德靠舆论约束,纪律是组织内部规范,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
4.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①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划定行为边界
②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对违反规则行为进行处罚
二、遵守规则
1.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①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规则保障秩序,遵守规则是社会生活有序、和谐的前提。
② 规则是自由的保障,遵守规则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2.遵守规则的要求
① 自律与他律结合:他律(外部约束,如监督、奖惩 )+ 自律(自我约束,内心敬畏规则 )
② 发自内心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维护与改进规则
① 维护规则:从自身做起遵守规则,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② 改进规则: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文明有礼
1.礼的含义与表现
① 含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② 表现:语言文明(礼貌用语 )、仪表端庄(着装得体 )、举止文明(行为规范 )。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① 个人层面: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赢得他人尊重与认可
② 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矛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③ 国家层面:体现国家形象,国际交往中展示素养
3.做文明有礼的人
① 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② 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③ 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二、诚实守信
1.诚信的含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是真实不欺,不说谎、不作假;守信是信守承诺,讲信用、负责任。
2.诚信的重要性
① 个人层面:是安身立命之本,融入社会的 “通行证”
② 企业层面:是无形资产,诚信经营赢得市场
③ 社会国家层面: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减少社会矛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3.践行诚信
① 树立诚信意识:真诚待人、信守承诺,不轻易许诺,许诺必践;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
② 运用诚信智慧:复杂情境中(如保护隐私与说真话冲突 ),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
③ 珍惜个人诚信记录:维护良好信用,关注个人征信,避免失信行为(如按时还贷、履约 )。
三、友善待人
1.友善的内涵
友善是友好、善良,对他人尊重、理解、宽容、帮助,是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之一。
2.友善的意义
①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友善化解矛盾,营造良好交往氛围 )。
②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成员友善互助,减少冲突,增强凝聚力 )。
3.践行友善
① 尊重他人:平等待人,重视他人感受与权利(如倾听、不歧视 )。
② 理解他人: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处境(如包容不同生活习惯 )。
③ 宽容他人:以豁达心态对待他人过错(非原则性问题不过分计较 )。
④ 帮助他人:主动伸出援手,传递温暖(如帮扶弱者、分享资源 )。
提升素养
一、树立意识
1.意识的含义
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2.树立意识的重要性
① 个人层面:学会依法办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用法律维权 );规范自身行为,避免违法(知法懂法不越界 )。
② 社会层面:推动社会建设,营造全民守法氛围(意识普及促进社会治理 )。
③ 国家层面:助力国家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识是建设的社会基础 )
3.青少年树立意识的要求
①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基本法律(如《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 ),掌握规则内容。
② 认同法律价值:认可法律的公平正义,尊重法律权威(相信法律能保障权益、维护秩序 )
③ 遵守法律法规:日常行为依法依规,养成守法习惯(如遵守交通法、网络法 )。
④ 捍卫法律尊严:敢于举报违法,维护法律实施(如抵制校园欺凌,协助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