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2-17-01唯识无境与境不离识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回
执取凡夫心外所现境界,这就是增益了;不知如来自心显现境界,这就是损减了。因为增益了,损减了,所以生死轮回就流转不已了。
经(第二品第17段)
一切法不生
一、“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
译
佛陀说,大慧呀,过去、现在、未来的如来都宣说“一切法不生”。
为什么说“一切法不生”呢?
非有性
因为所谓一切法只是自心所显现,所以一切法的存在性是不存在的,就是“非有性”。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并没有现行出了心外事物,而只是现行出心外没有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虚妄分别。
离“有无相生”
立足于圣者境界看凡夫境界,凡夫误以为的心外一切法,原本就是远离“有无相生”的
就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生灭,是从来就不存在的,只是凡夫的错觉。
既然“一切法不生”,那为什么在凡夫感知中,心外法的存在却非常真实呢?
因为“凡愚妄取”,就是愚痴凡夫虚妄分别而执取自性,就是愚痴凡夫妄想执取心外有事物存在
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压根就没有产生过,这是自内证圣智行处,不是愚痴凡夫执著所取、能取这“二取”的分别自性境界。
二、“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译
佛陀说,大慧呀,身体、资财、住处等等器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把阿赖耶识现行执为所取、能取而转起。因此,愚夫之心堕入生住灭的二边见,妄想一切事物的“有无相生”。佛陀说,你应该在“一切法不生”这个法义上努力修行。
经(第二品第18段)
五种性
三、“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译
佛法的修行,对众生区分了不同种性,一共有五种。就是声闻乘修行种性、缘觉乘修行种性、如来乘修行种性、不定种性和无种性。这五种修行种性,是依据众生根性不同,就是依据众生对佛陀教法领受的能力不同而划分的。
四、“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
关
若知若证,有知有证
知什么?证什么?
佛陀为声闻乘种性众生说法的核心,就是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
于缘起相不乐观察
声闻乘种性的修行者,都是乐于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之中修习。
而无法远离,也不乐于远离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也就是不接受用“缘起法”对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解构。
译
佛陀说,怎么知道是声闻乘修行种性呢?就是听闻佛说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于此有知有证,就兴奋的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
在修习自相、共相智慧中趣入正觉,但不修习离相“缘起法”,这就是声闻乘修行种性。
教
唯识误解
认为唯识是“境不离识”
就是认为凡夫心外境界是存在的,只不过这心外境界离不开心识。怎么离不开呢?
认为心外境界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出来的,就是认为心识能够生出心外的万事万物。
心识比外境更重要
把唯识理解为外境一定存在,只是心识与外境相比较,心识比外境更重要
因此,不要执著于外境,认为这就是佛说的唯识。这样理解的话,就有些弱智了
总
理解不理解“一切法不生”,接受不接受“一切法不生”,是鉴别一个人是否是真正认同了大乘佛法根本见地的标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正跨入了大乘佛法门径的判据。
唯识,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外境,唯识无境;唯识,就是只有虚妄分别,没有分别的心外境界,这就是“一切法不生”。
声闻乘的教理与修行,都是基于心外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也就是声闻乘未证“法无我”,这就是声闻乘与大乘佛法的最重要的区别。
“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从来就没有产生,也没有一切法产生这件事儿。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我们反复强调,境界自心现只是显现,不是产生,这就是“一切法不生”。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这就是“世间离生灭,譬如虚空花”;这就是“世间离生灭,犹如兔马角”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这是指印度婆罗门建立的印度的“种姓制度”里的不同种姓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所以若知若证,有知有证,就是领受了四圣谛的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第二品第14段经文,声闻乘两种差别相的第二种相——分别执著自性相。这一相就是见自共相分别执著,就是见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相、共相而生起了分别执著。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这就不是“一切法不生”,这就是宣说相似佛法,甚至是堕入外道见。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可是偏偏这种最弱智的理解,却是当今时代最流行的对唯识的理解。因为这种最弱智的理解,最与凡夫的无明相应。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