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财务官经常通过跟踪自己公司损益表中的会计数据,来管理削减成本工作。在危机期间,如果无法获得其他数据,这些会计数据可以成为一个有益的出发点。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些类型的损益数据,如总的销售、管理和一般成本(SG&A),并不能提供按业务单元分类的洞见,而这种洞见有助于将成本(比如说差旅开支)的削减重点放在那些最能减少开支的单位和部门上。
遗憾的是,很少有企业拥有能在更精细的层面上跟踪成本所需要的各种系统——而且,它们在建立这些系统时面临许多挑战。多数据系统可能很难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比较。对于不同的业务或时段采用的会计实务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实际成本被严重扭曲。组织结构的变革(作为收购、资产剥离,乃至改变间接成本分配方式的结果)可能同样会扭曲对成本的跟踪结果。最后,在基准线或跟踪期间的一次性开支都有可能成为偏离计划的借口。其结果是,业务经理或职能部门经理经常会利用数据问题来转移对他们缺乏进展的注意力。
事实上,一家医疗产品企业在其成本改革的初始阶段,同时经历了所有这些问题。业务单元负责人反对说,来自中心财务数据库的成本跟踪数字因为不同的系数而存在缺陷4。其结果是,该公司在其改革计划的最初几个月无法削减成本,而且讨论主要集中在数据的完整性,而不是可能采取的举措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必须相当详尽地持续跟踪隐藏在损益表后面的一些开支,以识别那些表现不佳的领域,而不用再担心正式会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确定、衡量和控制最重要的成本驱动要素要比去琢磨如何簿记和报告所节省的开支更重要。为了以必需的精细水平管理成本,上述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允许每个业务单元负责人和审计官能全面访问一个与正式损益表相连的中心成本数据库。每个审计官都会收到一个标准化的模板,用于记录会影响基准线的任何调整,以及确切的数额、期限和冲销调整。然后,该首席财务官将这些数据汇总成一个简单的成本跟踪报告,并与所有相关人员共享。
两个月后,增加的透明度消除了所有对数据的争议——并且在短短6个月中,该组织就实现了其全年的削减成本目标。由此获得的两个“副产品”是,增进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标准化,并大幅削减了过去错误归类在“其他费用”中的几类成本。通过正确获取数据,以及快速消除对数据完整性的疑虑,该组织大大简化了成本报告工作,使长期持续实施成本削减计划变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