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看起来似乎快速有效,但治标不治本,其作用只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个问题所显现出来的弊端,而无法彻底的解决问题。实际上,采取权宜之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因为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弊端一旦被消除之后,人们可能就会丧失解决问题本身的动力了。从长远来看,由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问题本身就会越变越糟,人们最终不得不再次采取权宜之计。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对消费者来说,什么是他们认为值得的?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什么又是不重要的?当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或者一种购物体验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小毛病”。
罗伯特·卡普斯在其于《连线》(Wired)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刚刚好的革命”的文章中,将人们消费价值观的改变称为MP3效应:“我们现在更注重音乐是否可以随身携带而非音乐的音质(也就是说,MP3比CD更受消费者欢迎),更注重听歌的方便性而非歌曲的音色。我们喜欢快速获得音乐甚至下载盗版,也不愿像过去一样,为了听到精益求精的音乐而付出漫长的等待。
人们更关心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听到音乐,并不要求音乐有多完美。这种改变已经变得非常广泛和深入人心。因此,当人们现在说一件产品是”高品质“产品时,其所代表的意义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我们需要注意观察消费者对品质要求的变化,现在的人们是注重高品质的产品还是更倾向于低品质的产品。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价值观有所变化吗?这种变化是否说明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与现实中所能买到的产品之间是有差距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越是反复重复一项行为,形成的惯性就越强,那么改变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很多银行的客户都说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开户银行,希望换一家银行。但是一想到要关闭当前银行的账户,再去其他银行开户,他们就会觉得很麻烦,所以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宁可选择不换银行。消费者虽然对产品不满意,却会被惯性驱使,这正是我们需要发现的“小毛病”。留意观察消费者因为习惯使然而不得不处于某种环境中,打破这种习惯或者从消费者的惯性入手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商机。
2005年10月,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就针对人们的消费习惯,获得了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人们在交易时习惯按照整数的价格买卖,他们通常会将不足1美元的金额自动增加到1美元,因为这样就不需要找零钱,更加方便快捷。于是,美国银行决定推出一项“存零钱”的业务,当消费者使用美国银行的借记卡消费时,美国银行虽然会以整数价格结算,但会将实际货物价格与结账价格之间的差额,即化零为整所多收的钱返还到持卡人的账户内。自从推出这项业务以来,已经有超过70万人在美国银行开设了新的支票账户,100万人开设了新的存款账户。
选择自己想要的产品,即消费者希望马上拥有的东西,还是选择应该要的产品,也就是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自己有益的东西,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丹(Dan)和奇普·西斯(ChipHeath)在他们《快捷》(FastCompany)杂志的专栏中写道:“人们需要来拯救自己,这正是一个商机。”他们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哈佛商学院博士生凯瑟琳·克曼(KatherineMilkman)所作的研究,克曼一直致力于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在“应该要的”产品和“想要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的,她建议将二者合二为一。例如,西斯这样写道:“锻炼身体是‘应该要的’,那如果健身房可以提供订阅杂志的服务呢?这样的话,如果你想看新一期的《名利场》(VanityFair)(想要的产品),你就必须去一趟健身房。再比如电影出租连锁店百视达(Blockbuster)如果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呢-只要消费者租纪录片(“应该要的”)就可以获得一桶免费的爆米花(“想要的”)?请留意人们‘想要的’产品与‘应该要的’产品之间的状态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帮助来拯救自己吗?”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我并不是抱怨市场调研的面面俱到和包罗万象,而是要申明市场调研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它应该是一种培养定性观察的有效方法。无论你怎么命名这种调研方法,它都应该具备快速、非正式以及直观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具备可行性。整个调研的过程不应该超过两三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应该在两三个小时内就完成。通过这些学习,你能够尽早了解这种方法是否是有效的。如果有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否则,你只需要重新返回并修改,而不需要再耗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重新来过。
当然,你也可以将成千上万的资金投入到有关人口统计学、心理学的市场细分、小组讨论以及定性研究等调研方法上。但我认为在市场调研的初始阶段尤其是在创新阶段,只需要通过简单地观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向他们询问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就可以获得更满意的信息。
这种调研方法的成本低,有时甚至可以完全免费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