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英语学习基础不等、适应不良或高原效应,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很多大学生想学又怕学、很努力但学不好,导致自卑、无奈、愤懑的心理体验。这种消极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矫正,势必对教学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心理状态。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大多是迫于应试需要,而大学学习更加注重全面发展。英语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扇窗户,科学研究表明,母语学习主要动用大脑左半球,而外语学习则能启动和开发大脑右半球;外语学习能够拓展思维,使我们的基本能力结构现代化,语言能力发展科学化。
人的意识分为显在意识和潜在意识,两者协调一致,信息输入效果最好。学生要调整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来进行英语学习。根据自身英语水平,把英语当语言来学习,掌握最常用的生活表达;把英语当工具来使用,学习最需要的专业表达;把英语当艺术来品味,赏析最喜欢的英语文章,在日有所获中建立自信,在稳步提高中消除焦虑。
形成学习风格,完善认知结构。英语学习的认知结构包括认知主体深层意识中的态度、兴趣、策略,经验、经历,和英语知识及技能等心理定势,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发展过程。真正的英语学习就是英语输入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有机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和顺应。大学英语学习困难主要有三种类型:基础缺失型、适应不良型和高原效应型。其中,基础缺失是指未达到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适应不良是指不适应大学英语的教材、教师和教学方式,高原效应是指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出现停滞不前而难以突破。解决上述问题虽各有侧重,但都需要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母语与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的适时转换,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英语学习要根据交际需要,在不断的语言输入中分析、体验和吸收可利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实际,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由近及远发展语言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学习和运用认知理论可以科学描述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和语言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揭示学生的母语与思维、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认知风格与认知策略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学内容具备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要求教学技术上具备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性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转入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新动机。
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网络化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遍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科学的力量与人文的力量相谐,艺术的形式与逻辑的形式互补,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英语学习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这一活动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师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置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为生活交际,组织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型学习为发现型学习,变陈述性语言知识的传授为程序性语言知识传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学习素材、组织讨论、提出假设,通过协作推导问题解决可能性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指导性语言规则。把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以语言规则的认知、操作和掌握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英语语言体系。通过对学生原有语言认知能力的适度发掘和自觉运用,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有所认识,逐步学会控制学习过程、选择学习方式和评估学习结果,克服了英语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日有所学、日有所得,外语学习变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