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学过程也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接下来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布置作业来展开。
首先我通过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生活中我们以堆量形式表示大米,筷子,啤酒等,并提出关键性问题,“宏观物理可以用堆量表示,微观粒子也可以用堆量计量,多少个作为一个堆量合适?”从而引出课题。学生感受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使问题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本节课的探究新知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活动:认识物质的量和认识阿伏伽德罗常数。
利用多媒体展示国际科学界将“物质的量”设置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板书)。利用类比的方法,将新的物理量同熟悉的物理量,长度、时间、质量及它们的单位放在一起,来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接下来我会让同学们阅读课本,去理解其中概念,并大声朗读三遍“物质的量”体会这四个字的专有名词。并强调摩尔学生经历从熟悉的物理量到物质的量,可以有效的调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充分的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
教师提问1摩尔规定为多少合适呢?完成教学过渡。接下来请学生自由阅读教材中阿伏伽德罗内容,提出问题“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单位吗?它的数值是多少?可以表达哪些物质的数量”,学生4人为1小组,请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出阿伏伽德罗常数(NA)表示1mol微观粒子的数量,6.02×1023mol-1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近似值。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去感受每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
为了掌握重点概念,设计3道基础题,巩固加深记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设计探究讨论题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为NA个,那么10mol钠离子含有多少个钠离子?0.3mol中子含有多少个中子?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粒子数N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分层次题目满足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不同需求,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在课堂小结中,我会让同学来发表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进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后,让同学整理好笔记,加深理解记忆。
计算一下4.6×1022个CO与氧气反应生成多少摩尔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