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选文对空气、阳光和笔的“取舍”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体验?为什么选择笔?
明确:舍弃“空气”时,好像有一只鹰爪扼住了“我”的喉咙,令人窒息。在经历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拷问后,选择了“笔”,这是对生命意义的真正探寻。最后,作者之所以舍“阳光”而选“笔”,一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一个作家应该留下精神产品。二是因为作者选择了“笔”,就是选择了她钟爱的写作事业。
2.选文中舍弃一样东西,作者几乎都会有一段文字的描写。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细心体味。尝试着说一说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内心独白式的叙述。这种心理描写比较容易表达作者自己细腻的情感变化历程,充分体现了心理抉择的艰难历程。作者还采用了一种逐层推进的写法。本来可以直接揭示的主题,作者却用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字带我们共同经历了探寻心理的历程。【板书:内心独白式;层递】
3.小组讨论:笔是一个怎样的“意象”?文章又是如何逐步凸显“笔”的意蕴的?
明确:笔是作者的人生支点和人生意义。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精心选择的“五样”一一割舍,最终选择笔。割舍的过程就是考验生命、拷问灵魂的过程。文中的老师自始至终地引导我们进行选择。一取一舍之间,启迪我们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俗世能清晰知晓人生的真正意义,能仍旧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板书:对比】
4.自主思考:你认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明确:毕淑敏:热爱写作,心灵牧师。她用自己对人生、生命的思索与读者交流,净化读者的心灵。
我们也要寻找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确立生命意志的支点。【板书:意志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