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表现为“争霸”,本质是对分封制的一种认同,即在王权有名无实的情况下,霸主们用实力去充当王权的代理人。而战国则表现为“兼并”,它是对旧有的制度的颠覆,具有废旧立新的特征。
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战国时期的兵源来源更广,所有适龄农民都可能被编入军队。
战国时期的兵源远远多于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自然就会更大。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而楚军也不没有超过4万。而至战国,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魏国动用“十万之军”。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更是坑杀所俘赵军40多万。
日趋激烈的战争导致兵种和战争规则变化,即作战方式发生变化。
春秋时期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作战一方的车阵一旦被冲乱,就很难整顿,因此几次大战都是一天之内分胜负。两军对垒之前,先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开战前,将军有足够的时间排兵布阵,完成之后,双方鸣鼓开战。泓水之战宋襄公就是等待楚成王渡过水,排兵布阵完毕以后才开始战斗的。战争中,不能使用阴谋,只能凭实力战斗。战争结束后,有序退出战争,不得再次追击。就像现在的竞技体育一样。
战国时期步兵、骑兵成为主要兵种,野战和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战争也“旷日持久”,有时长达三五年。这个时期没有战争规则可言,一切为了胜利,可以伏击,可以闪电攻击,可以不宣而战,也可以宣而不战,比如赵奢阏与之战,先是佯装安营扎寨,后是千里奔袭,占据险要,杀得秦军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