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将课程的总目标设定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体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意,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进行目标表述时,其策略明显区别于原来的美术教学大纲的表述,内容涉及了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源于教育部相关部门拟定的课程理念,而这一理念则来源于的课程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正确认识。知识与技能构成了任何一个学科课程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最为直接和显化的目标,同时也是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基本指向和内涵,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必须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指向是学生的自我和可持续发展。因为学校学习只是终生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在学校学习中必须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做到终生学习,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将学科目标拓展到了人格培养的目标,符合人类教育的根本宗旨。
这一制定美术课程的目标策略既保障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所需要的公民全面素质,也满足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和学科能力,进而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幸福之间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平衡关系。因此,相对以往过于注重美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尤其是没有将美术学习过程与方法列入目标做法,课程改革之后的美术课程目标策略应该更为高明和智慧。
在这一方面,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和分类的方式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其策略体现为:
①从广义的美术范畴选择课程内容,不局限于绘画,而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包容几乎所有的美术门类;
②传统与现代内容相结合,既有中国传统绘画、也有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
⑤强调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又保持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性。
⑥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分类上,以往的教学大纲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科内部的本类划分,形成了三大课业——绘画、工艺、欣赏,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采取的分类策略则是根据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的,形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种分类策略,使得学习内容超越了学科内部分类的狭隘,体现了不同美术学习行为在功能和特征上的差异,有利于降低单纯学科分类方式造成的过于专业化程度,符合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目标,着眼于对学生美术学习行为的培养和人格的发展。
以往我们的美术教学策略比较偏重于接受性学习,其结果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美术学习也以临摹和单纯的技法练习为主。新的美术课程在不否定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在《美术课程标准》中,一些重要的教学策略包括:
①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
②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等活动,形成创意和独立见解,并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和其他方式加以呈现和表达。
③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加深对艺术作用的认识。
⑤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⑥在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⑦积极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手段。
⑧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以往美术教学的评价策略非常单一,反映出美术教育界对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程改革之后,随着整体教育环境对评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美术课程对评价的重视程度也水涨船高似地随之抬升。在《美术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评价策略包括:
①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③不仅关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更要关注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而被广大的教师认识的,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中只有改善办学条件的内容,因此在策略上显得比较贫乏。《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策略显得更加丰富,具体包括:
④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
⑤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
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城市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事件以及城市、社区村庄环境等)。
⑦农村、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