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义教育家,被称为“名著仔”,提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之一的永恒主义课程论。
俄国教育家,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也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俄国教育家,撰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倡导爱的教育,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提出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提出“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近代教育学之父,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提出了“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重视直观性教育原则。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家,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在1868年他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也叫做《教育人类学》)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针对他的考试考点集中于他的教育主张与著作意义。
平民教育之父,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也指出教育要遵循自然,提倡爱的教育与和谐教育。撰有《林哈德与葛杜德》,认为教育要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针对他的考试考点集中于他的教育主张与著作意义。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两人代表著作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教育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文化教育学。撰写《教育与文化》。基本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
撰写《愚人颂》《基督教王子的教育》,最早提出班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