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激进的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有人认为,课程是一个“懒惰的巨人”,它总是落后于社会上汹涌的变革潮流。因此有人提出“学校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著名命题)。他们认为,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学校的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对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世界观的盲目依从,使学生具有批判的意识。
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弗雷尔(P.Freire)。他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的地位,或归咎于自己天性无能。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通过上文对于课程概念定义方式的“正本清源”式的系统梳理,不难看出2013年11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15道单选真题选择C.预期的学习结果。你学会了吗?你真的彻底懂了吗?沙场秋点兵,想一想,下面一道题目选择什么。
【练习题·单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将课程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这种课程观是将课程作为()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