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逐渐觉醒,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去表现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哲理。
2.文学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哪一时期?()。
3.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效果。
4.()指文学中具有一定生活景象,与诗人抒发的某种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5.所谓共鸣,是指()。
A.读者通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等方式,对作品所表现的种种情感进行体会和猜想。
B.读者经由符号向意象转换,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重新显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过程。
C.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术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和感应,达到主客体之间的契合一致和情感交流。
D.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优缺点所作出的审美评价。
6.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治学的三种境界,下列有关这三种境界的排序正确的是()。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小说的三要素。
B.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我国古诗按内容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C.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D.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都以动物或植物为主人公,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9.《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这样描写:“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被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从描写的角度而言,这是()。
10.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总体安排,它与情节是相同的概念。
B.材料的先后顺序、详略比例都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范畴。
C.作品结构的安排在富于变化中保持和谐统一,在相对完整中给读者留下充分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
D.作品结构的安排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同时也要服从人物塑造和意境创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