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在高中文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荀子行文气势磅礴、论辩清晰果断。先秦独特的政治环境和文化发展,促使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大爆发。如果中华民族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开明思想,而不是走了一条罢黜百家的思想独断之路,那么,此时的中华民族的人民该是多么的睿智和多情。高中语文中的《劝学》是节选,呈现在课本中的是四个自然段,这四个自然段中就有删减之处。可以说摆在学生面前的,已经是按照修编者的想法
“阉割”过的产品。无论修编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被节选的《劝学》依旧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劝学》的教学,不能简单停止在文言知识和论证方法上。我相信修编者选《劝学》一篇,也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得到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更多的是从《劝学》一篇,去打开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大门,去拥抱那个思想多元的时代。因此,我认为,教学的设计也应将这种想法带入其中,终得到的结果能,够指向学习后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回首自己的学习之路,走得曲折而艰难,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识读专业知识。直至读研时才感受到学习不能停止在表面,求实精神对于一位学子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劝学》的处理我将从教学的四部曲来展开分析,也借这样的一个机会,进一步思考,文言文背诵的自觉性。
一、导入部分
导入对一堂课至关重要,我想重要的不是吸引注意力,而是创设一种氛围和环境。试想,是去听一场乔布斯的演讲,还是去听一场工作报告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演讲,因为那种视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一个好的导入,也正如一场的微型演讲,课堂的成败很多时候在此一举。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应该修练的就是演讲能力,学生永远不喜欢照本宣科的老师,他们更希望语文老师,是位出口成章的学者。因此,无论一位语文老师想说什么内容,请一定要带上感情。我采用的方式是利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周年的国庆大阅兵,作为切入点。当然一首沉郁顿挫的争战诗依旧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种对于保家卫国的热情很容易被点燃,而带着这样的意识去学《劝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自然是对《劝学》四个自然段的理解。对于《劝学》这样琅琅上口的文言文,在学习之中,一定要注重对于朗读的带入。我相信背诵的前提一定是朗读上量的积累和理解上程度的深入。我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了一位让我非常崇拜的语文老师。令我着迷的就是他能够不看课本,就能对任何一段文字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这就是学习的榜样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在台上自我陶醉在文学海洋里的自由和自在。学生都是具有向师性的,相信每位学生都和曾经的我一样,面对这样的老师,自然也想成为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因此,老师在处理文言文时,须下的功夫就是朗诵,是看着脑子里的课本朗诵,而不是眼前的课本。
前面我也提到过,相对于文言常识,我更希望学生主动去拥抱思想。对于荀子的介绍是不可少的。许多老师会忽视对于作者的深入研究,这样就会关上了学生思考文学的大门。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由一篇篇文章支撑的,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来支撑并延续的。对作者下足功夫,就更能理解文章的思想,促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诉求。我想,这才是让人为期待的教育结果。荀子在诸子百家中显得默默无闻,但若真让研究先秦文学的学者来谈,相信他谈一年都谈不完。在这里教师要悄悄打开这种探索的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荀子的名句引用,生平讲述,都能吸引学生去走进文学。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巩固提高的内容有时是非常模糊和暧昧的。一千个教师有一千种理解。在我看来,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