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公众对健康管理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单从保险层面看,健康与保险似乎早已融于一体。据悉,当下众多险企已将大健康作为公司的重要战略在布局,尤其是头部险企,如国寿、平安、太保、人保、新华、泰康等老牌险企,更是走在了行业前列。
不过,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单一事后经济补偿的健康险产品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将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相融合发展不仅是“以客户为中心”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大险企实现差异化竞争的破局之路和提升业务品质的重要抓手。
基于此,很多险企开始向着“保险+健康管理”方向转型。例如,3月8日,太保寿险就与国药控股、宸汐健康达成三方合作协议,围绕保险业务相关健康管理开展相关创新及合作,共创“保险+健康管理”新模式。中国人寿也在营造国寿大健康生态圈,积极构建开发覆盖“健康管理、疾病预防、诊疗服务、疾病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产业链。
当然,从政策层面看,监管也明确提出鼓励。例如,2019年,银保监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该办法鼓励了保险公司发展健康管理服务,通过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人民的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
2021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又联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发布《保险业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保险业提供了统一的健康服务规范内容,为健康管理划定了统一的标准,并表示,到2025年,初步建立健康管理标准体系。
当然,保险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优势也得到行业人士认可。
在此次“两会”提案中,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周燕芳表示,商业保险和健康管理之间的结合,对于消费者、保险企业是双赢的选择。从医疗卫生产业角度来看,医药卫生产业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建设初期往往亏损,需要长期资金。而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稳定性高、规模大等优势,可以提供更多长期股本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结合,为医药卫生企业导入客户资源、提供商保支付,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可见,从政策鼓励,到险企布局,到标准化建设,再到行业认可,健康管理在保险业务中扎根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