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改革的个人总结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改革的个人总结1
在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不断地转变思想,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几年来,我积极参与岗位培训,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课程培训等。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勤练基本功,博.众长,不断涉猎新知识。
在学校,我积极营造课改氛围,引领教师成长。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教学沙龙等活动形式,通过确定行之有效的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有针对性地活动等,使教研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精品化”,带领教师在活动中领会课改精神,提高课改意识。
走进新课改以来,我感觉收获颇丰。20xx年喜获宁波市教坛新秀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曾两次执教浙江省五市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课,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及好评;多次担任区级课改研讨课任务,为我区教师的课改培训做好先锋;多次随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一起参加送教下乡活动,给偏远地区的老师带去课改的春风。20xx年8月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新教师培训,我做了《新教师成长之我见》专题报告,受到领导的肯定和新教师的好评,参与教研室研究的《以教例研究为平台促进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课题获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课题评比一等奖;20xx年10月有幸被聘请为鄞州区名师工作室研究员。
20xx年9月荣获鄞州区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xx年6月获得区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xx年3月获区教坛新秀评比一等奖。20xx年8月荣获区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xx年有幸参加浙江省校级骨干高级研修班脱产培训,荣获优秀学员称号。近年来,基于对课改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我积极撰写文章,取得一些成绩。论文《让语言实践与情感熏陶同构共生》分获浙江省20xx小学语文论文比赛、宁波市小学语文论文比赛二等奖;《走出尴尬演绎精彩》获宁波市20xx小学语文优秀案例评比一等奖;《合.加工教材有效提升情感》等三篇文章入编宁波出版社出版的《课堂新探索》一书;14篇案例刊发在《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一书中;《“该出手时”还应“出手”》等论文分获省市级论文比赛一、二等奖。
课程改革的个人总结2
课程的改革是教材的改革,文化的改革,更是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现总结如下: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走进新课程。
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专着,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培训和学习,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向领导学,向同伴学,向书上学。保证理论学习的高质量的走进了新课程。
“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我力争从以下几方面改正:
1、备课。
认真的学习教材,熟悉教参,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所以创造的使用教材内容,当认为教材上提供的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就更换主题情景。其中,教材内容“班本化”是重要的方法。更换后的主题情景更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做以后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新理念。
2、上课。
注重情境化的教学。新课程的情境创设已不是课始、课终的“调味”品,而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味”。“主题图”是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算法多样化。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优化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
3、作业。注重活动式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作业。要求认真的做在作业本上。经常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的记录下来。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常梳理和小结教学,只有不断总结交流,才能提升自己,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总结要实,总结要细。
课程改革的个人总结3
在全国众多的农村学校中,江苏省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省的杜朗口中学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佼佼者。在正常的开学时间,每一天都有几十乃至几百人到这三所学校参观学习。这三所学校都是农村乡镇初中,他们原先的办学条件在当地都是最差的,他们的改革始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但真正体现他们改革价值的是新课程改革。他们的办学理念和课堂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特征,成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每一天都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朝圣者”前去参观学习。那么,他们究竟为新课程贡献了什么从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教授的点评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先让学生自学
建国以来,我们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先教后学,课后作业”,在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每堂课都是假定学生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教师要不厌其细地系统讲授,唯恐哪个知识点讲不透,学生不明白。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练习巩固,如果没有时间就留到课后练习。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对这种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他们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资料、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比如:“同学们,下边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明确时间),大家自学教材的第23页至24页(明确资料),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进行小组讨论(明确方法),5分钟后请回答下列问题(明确要求)”。仅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景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由于学生经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很多。课堂上能够省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洋思中学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这些规定似乎有些机械,但改革的初期,给教师一些基本的规定和模式便于教师遵循,一旦教师理解了新的课堂模式的意义,就能够根据学生的情景和教学的资料灵活变通。
在洋思中学改革之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提倡学生自学的实验,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师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常州市邱学华教师的“尝试教学实验”,盘锦市魏书生教师的“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等等。这些实验都为洋思中学的改革供给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但在整个学校、在各门学科都推行“先学后教”的做法,洋思中学在全国确属首例。他们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洋思中学的做法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称为“洋思现象”。
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大面积转化“学困生”不是仅仅打出一条标语,而是有一系列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在全国的中小学,似乎每个班都有“学困生”。个别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很多,但大面积转化“学困生”却往往难有成功的措施。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有一条醒目的标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也是洋思中学的追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似乎有些绝对,但它却对教师、学生、家长产生了震撼心灵的作用。对于那些已经失去上进心的学生来说,看到这条标语会重新鼓起上进的勇气——“既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肯定也能变好!”他们在那里又找到了自信,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和勇气。对于那些职责心强的教师来说,看到这条标语会反复地责问自我:“既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我的班内出现了“学困生”,肯定是我的职责”,他会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在洋思中学,我以往看到有的教师“怀着歉疚的心境”给学生补课,他们把学生的落后看成是自我的职责。对于那些已经对孩子失望的家长来说,看到这条标语,对孩子的前途又充满了期望——“既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孩子也肯定会被教好”,所以他们不远千里跨省市把孩子送到这所偏僻的农村学校来。
当然,洋思中学不是仅仅打出一条标语,而是有一系列转化“学困生”的措施,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制度。前去参观的许多校长说:“这四清制度,就像四道拦河大坝,截住了学生后退的道路”。所谓“堂堂清”是指:每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必须当堂巩固,不留尾巴。每堂课的达标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能看书,不要讨论,教师要当堂批改。在下课时,可能有3名学生没有做完,4名学生没有做对,这7名学生没有做到“堂堂清”,就转变成了“日日清”,教师在当天的课外和自习时间就要找这7个学生补课辅导,使他们对当天所学资料及时巩固。每周星期五午时,班与班进行对调检查,主要是对那些所谓“学困生”的数学和外语进行检查和辅导,这是“周周清”。每个月的月考是“月月清”。
另外,他们还有许多措施,如“从初始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景采取不一样的措施。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差就要给他补课,有的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就要帮忙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不要等学生到了高年级才采取措施。另外,如把“学困生”按在前排,与好学生相伴而坐,减少他们的“求助”难度,采取“兵教兵”的战术,等等。正因为他们有许多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有职责心很强的教师群体,所以他们才敢向社会承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3“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
“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这是洋思中学前任校长蔡林森经常说的一句话。乍一听觉得有些极端:此刻学生负担过重,每一天作业都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如果课堂再像考试一样紧张,学生还有简便的时刻吗学生的负担不就更重了吗但仔细一想也有道理:为什么此刻的学生负担重固然与应试倾向和追求升学率有关系,但也与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关系。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紧张起来,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只能课上损失课下补,校内损失校外补。于是,作业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有的学生还要参加各种校外文化补习班,补的还是书本上的知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起来,把应当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课下就能够少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的爱好特长。
所谓“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考试的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写字的速度比平时都要快,人的潜能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为什么有的教师不留课后作业或作业很少而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而有的教师每一天都布置很多课后作业而学生成绩还不好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教学效率是否高。课堂教学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课上教师讲得多了,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就少;课上学生简便了,课后作业就多,负担就重。因为时间是个常数,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一个常数。
4“两案合一”教与学不再两张皮,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教学常识。但教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研究教师怎样讲,很少研究学生怎样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如有的教师在教案中写道:“师问:……生答:……”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把它演出来就行了,效果主要是看教师讲得生动不生动,学生配合得好不好。有些教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在教案中设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课时教师就没法施展教学艺术。
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教师讲的东西不必须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必须是学生不会的东西。而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教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教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剩余的废话,没有剩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这三所学校的改革,虽然具体做法不一样,但有许多共同之处:
都是农村薄弱学校,不甘被淘汰,奋发图强,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找到了出路。这三所学校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学校。在改革初期,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条件都是当地最差的。他们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逐步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成为全国名校。他们能做到的,别的学校也应当能做到。
都是学校的主要领导带头搞教改,用行政的手段推动课程改革,保证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推广。一所学校,如果不是主要领导亲自搞改革,用行政的手段推广新的教学理念,单靠教师的自觉和自发搞改革,其力度和进展程度都不会很梦想。这三所学校的校长都是新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他们带头上课、评课,以身示范,他们既是改革的领导者,又是改革的实践者。他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三所学校都限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间,都强调全校推行一种教学模式,这些做法看起来有些武断,但在改革的初期,如果没有必须的力度,往往坚冰难破、陋习难改。一线教师们,既有改革的愿望,又有传统教学的惯性,异常是老教师,他们已经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已驾轻就熟。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做法都是科学有效的,但的确花费了他们不少的心血,他们中的部分人不愿意放弃已经熟悉的东西去探索新的东西。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当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学校不必再作硬性的规定了,即使让老教师们再回到老路上去他们也不愿意回去了。
当然,三所学校的改革也不是尽善尽美,异常是在当前社会、家长重视升学率的情景下,这三所学校也不能免俗,他们改革的成功与否有时候还要靠升学的成绩来说明问题。为了学校的生存,为了取得好的升学成绩,他们还不能完全取消学生的课后负担。这些问题仅有随着整个国家、社会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