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夏、商、周三代政府的汇集,内容主要是重要领导人在重要会议上传达重要指示和重要精神的重要讲话。
古人常说的“诗书”不是泛指所有的诗和所有的书,而是特指《诗经》和《尚书》
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孟子谈到的“书”就是《尚书》。《尚书》当时还只是叫《书》,到了汉朝才叫它《尚书》,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上古的书”,复杂一点来说就是“上古圣王重要讲话汇编”。但是孟子看到的《尚书》和流传到今天的《尚书》存在着内容上的冲突。
《今文尚书》是以秦汉年间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古文尚书》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古文字写成的。最后以梅赜的《古文尚书》成为唯一的传本
秦始皇焚书,《尚书》是重点整治对象。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重振文化事业,向全天下征求《尚书》专家,最后只是拆墙取书,但是发现墙壁的装修质量不过关,竹简朽烂了,只剩下28篇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民间又发现了《尚书》当中叫做《太誓》的一篇,还是从墙里挖出来的,献给朝廷,和伏生本凑在一起。
汉朝人重视“通经致用”,把《尚书·禹贡》作为治水参考书。
汉朝人读《尚书》,最看重的就是《洪范》和《禹贡》这两篇。
司马迁写《史记·夏本纪》,班固写《汉书·地理志》,都把《禹贡》抄了过来。
《尚书》文字的古奥晦涩给解读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一字之差就可以从汉朝人的天人感应变成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